吴江院校库
图标
热门排行

大学教育的目标

2021-02-08 05:28:38

近一个世纪以来,美国的本科教育都遵循着三大目标,而这三个目标又有相互重合的地方:第一个目标就是让学生具备走上工作岗位的能力。这个目标有两种实现途径,要么针对某种职业领域向学生传授有用的知识和技能,要么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培养他们的性格和品质,使他们能够满足各种岗位的斋求:第二个目标究其本源要追溯到古雅典时期,也就是将学生培养成文明人,具有自治和民主的思想,并且能够积极地参与社区事务:第三个目标则是要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超,让他们具备思考和自知的能力,使他们的生活充实而又幸福

以上都是总体性的目标。在实际操作当中,美国的一些教师就很多具体的目标达成了高度共识,他们认为这些具体的目标能够推动上述总体目标的实现:比如,超过99%的教师认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授他们如何鉴别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是一个“基本的”或者说“很重要的”目标;超过90的教师都认为,斋要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一门学科知识的能力,并且要培养他们高效写作的能力;而超过3/4的教师认为要培养学生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的能力(78.3%),要让学生学会包容别人的观点(78.9%),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79.4):此外,持以下观点的教师比例虽然不足3/4,但仍占大多数,70.4的教师认为需要提高学生对不同种族的理解能力;66.7%的教师认为要让学生广泛涉猎知识,对他们进行人文教育;68.8%的教师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品德:虽然没有相关数据显示款师对于其他教学目标的支持率,但只要看一看各大高等院校的介绍手册就会发现,很多高等院校也希望实现其他的教学目标:比如,把学生培养成文明、有参与意识的公民;教授他们定量分析的技能;向他们介绍不同的国家和文化,使他们能够适应这个越来越相互依存的世界。

上述目标都很有道理,很难驳斥。因为只要教师们明白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并且能分配足够的课时来确保这目标的实现,那么就有理由将上述目标都括在本科的课程设置当中。然而,如今有超过80%的公众都认为,“很多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与学生的职业追求严重脱节”美国政府高言、众多营利性高等院校、很多学生和时事评论员似乎也都认为,虽然广泛的人文教育也许很适合那些对它感兴趣的人,但亭实上,如果一个国家想要提高国民的受教育程度,只需要款授学生们相关的技能,使他们能够就业,并且使美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即可。而那坐持有相同观点的人也会质疑,是否有必要要求所有学生部学习文学、历史以及外国文化,因为现在很多学生真正想从大学中得到的,只是获得专业训练并取得资质以谋求一份合适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实现多目标课程设置的做法是否可行,是值得商榷的。

当然上述观点不能仅仅被视为凡夫俗子的观点:毕竞,人文款育是针对精英小众的教育,不适合这个高等教育普及的年代:有些学生的求知欲望本来就有限,若是强迫他们鉴赏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或者学习微分方程式,他们肯定感到很沉闷,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也不能令人满意。难道我们不是在浪费无数本科生的时间和金钱,从而来实现教育者们所谓的教学目标吗?事实上,这些教育者们的目标往往和学生们的目标大相径庭。如此说来,相比18世纪时,为了满足经典课程推崇者的要求,可怜的农民子弟和商人子弟被迫学习拉丁语和希腊语,今天的这学生又有什么区别呢?

最近几十年间,要求专门进行职业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这主要是由于营利性高等院校的兴起以及越来越多的只颁发结业证书的培训项目的出现,而这些培训项目旨在针对某一具体的行业对学生进行培训,时间只有一年或不到一年。毫无疑问,这些培训项目是有一定价值的。很多高中毕业生,尤其是那些年龄较大或已经工作的毕业生,也许不感意再进入高等院校学习,因为高等院校进修需要他们投入很多时间,学习些也许并不能立竿见影、有实际意义的课程。而且攻读高等院校学位有一定的数学要求,很多人也许根本就达不到那个要求。因此,相比不再进行任何学习深造,最好还是让这类学生去参加职业培训或者争取获得结业证书

假如我们认为,通过推广时间更短、收费更低的职业培训项目来代替传统的本科教学,以这种经济实惠的方式,美国就能享受到教育程度提高带来的所有好处,那就错了:事实上,传统的大学教育不仅是为了培养年轻人能够找到一份工作,它还有更深远的目标:虽然大多数热哀于职业教育的人都承认继续推行传统的大学教育是有必要的,但实际上这个必要性比他们想象中的要大得多

根据就业问题专家安东尼·卡内瓦莱以及唐·德罗切斯的调查,各个公司发现,假如毕业生们接受了更为全面的传统大学教育,那么相对于那些只接受过职业培训的员工,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并达到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同时也更具“可塑性”,能够满足不断变化的职业斋求:商界领袖似乎也更为育睐那些更具包容性的课程设置,而非涉及面窄的职业培训。在最近一次的调查中,当问到用人单位希望高等院校更加注重学生哪方面的素质时,大部分企业强调的不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而是加强人文教育,比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他们能够与别人进行有效的口头交流和书面沟通;培养他们对道德问题的理解和每感度,让他们学会理解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以及种族的人们,并且能与他们进行有效的合作

此外,公众也有充分的理由要求学士学位的含金量要高于职业培训的含金量:无论选择与否,大多数本科生将会成长为真正的公民:全社会应该培养他们了解社会,参与民主投系,并使其积极参与到社区的政治进程和公共事务中去。而且,全社会部有必要让高等院校通过教育培养,增进学生对道德伦理问题的遲解、加强道德伦遲的意识,以达到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的目的:传统高等院校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包容大气,并且让他们学会如何与不同的人打交道,这对于适应当今社会同样非常重要。这是因为虽然当今社会越来越多元化,但是仍然存在很多深层次的分歧,包括种族、性别以及性取向等问题

有超的是,虽然很多大一新生也许会认为,接受大学教育就是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但随着四年学习不断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会支持这种更为广泛的教学目标。欧内斯特·帕斯卡雷拉( ErnestPascale11a)和帕特里克·特伦兹尼( Patrick Terenzini)翻阅了很多关于本科生大学四年变化情况的研究材料,结果发现到了大四时,认为人文教育有基本价值的学生人数会增加25%-30%

也许一坐人文教育的支持者在捍卫传统教学目标方面有些过火。但某些常见的教学目标对于一些高等院校或许确实并不适用,因为这些高等院校的学生都有着明确的职业倾向。例如,这类高等院校是否有必要要求所有学生都葶握一门外语,这个问题还有待商植。诚然,有些学生毕业后发现,熟练葶握一门外语能帮他们找到一份好工作,或是有助于他们出国旅行:即便如此,他们在大学里学习的这门外语恰好使其今后的生活受益,这种可能性并不是很高,因而忽略这一教学目标是有理由的,而且很多高等院校都是这么做的。然而,除了这些特例外,大多数教师所支持的本科生教学目标对社会还是很有用的,同时也有利于青年人的长期发展,因此几乎所有高等院校都会尽力达成这些目标。

一个少被提及但也更为棘手的问题就是,一坐声称非常重视各类教学目标的高等院校,是否真正努力地在实现这些目标呢?由于课程容量有限,教学目标又在不断增多,因此这些教学目标之间可能会有艰难的妥协:这是因为一方面,学生的时间不够用,学业负担很重;另百,又很难达成既定的目标。而本章接下来将主要讨论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