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院校库
图标
热门排行

来自各方的声音

2021-02-20 01:31:48

上述大多数论点已经被反复讨论多次:然而,奇怪的是,提出这些观点的人很少会用实证研究加以证明,尽管多年来,人们已经就学术研究对教学的影响这一议题开晨了几十次调查,大多数词查也都比较了论文成果丰富的教师同很少发表文章的教师的教学情况:但调查结果重点探讨了重视学术研究对于教学的影响,认为对其重视就是教师获得长期教职和晋升的关键

肯尼思·费尔德曼( Kenneth Feldman)则针对这一议题开展了最为全面的研究。他在文章中分析了30篇实证研究,这些研究各自比较了学生对学术研究表现积极的教师与鲜有文章发表或从未发表过文章的教师的教学评价。费尔德曼发现,只有一份实证研究表明学术研究对教学有负面影响,而且影响并不明显;有11份实证研究表明,学术研究对教学具有适度的积极影响;其余研究则表明,两者并不会互相影响。如果将所有这些实证研究都考虑在内,学术研究对教学的净影响是积极的尽管数据显示两者之间的关联傲乎其傲

在更为仔细地查验了相关论据之后,费尔德曼发现,学术研究有助于教师获得专业知识,更好地组织课堂材料并明确课程要求。至于教师直坚持认为的,学术研究只对教学的两个方面有负面影响,即鼓励学生提问并参与课堂讨论,还有教师是否有时间为学生答疑解惑。经查验证明,即便在这两个方面,教学与学术研究的关系也都傲乎其傲

后来的研究进一步闻明了教学与学术研究之间的关系。德博拉·奥尔森( Deborah01sen)和埃达·西蒙斯( Ada simmons)发现,虽然论文产量高的教师和产量低的教师教学时间相当,但拜访前者的学生数量要少于后者。另外,他们还发现,学术研究表现积极的教师并不回避教授程度较低的本科误程,而且相比发表文章不多的教师,他们并没有只讲课不组织误堂讨论,所出的考卷也并非都以选择题为主。安妮·沙利文( Anne su1 livan)撰文表示,多产学者与不怎么发表论文的教师一样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来遵守优秀教师的规范,他们一样尊重学生的感受、评分公允、细心准备教学大纲、及时订购教材并关注课程设计的其他细节。另一方面,罗伯特·约翰逊( Robert johnson)发现,论文多产的教师不怎么喜欢在考试中提出“知识性问题”,而不常发表文章的教师出的考题则很少会用到批判性息维。罗伯特·麦考伊( RobertMccaughey)则在一份独立的研究中,分析了许多研究型大学和少数顶尖文理学院教师的学生评价:结果发现,研究成果丰富的学者同研究成果匮乏的学者在学生评分方面不相上下

总而言之,以上研究结果并不是那些认为学术研究会影响教学的人所喜闻乐见的。诚然,这些研究并未证明学术研究对教学没有负面影响。然而,我们可以认为,常常发表文章的教师比其他教师更有能力,因此如果不从事研究工作的话,他们可能在教学上也更甚一筹。但现在并没有证据来支持这种可能性

当然,这些研究还表明,学术研究并不像许多支持者所说的那样对本科教学有积极影响。但在讲课时,研究成果丰富的教师看起来的确比其他教师更渊博、更有条理。然而,这些趋势并不明显,如果要借此大做文章,就有点强词夺理了。而所有这些研究中最有力的结论是: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学术研究对本科教学质量并没有多大影响。

要进一步了解学术研究的影响,我们可以对美国四年制高等院校的全职教师展开定期调查,看他们是如何分配教学与学术研究的时间的而这一调查始于1972年,终于1992年,这段期间,认为学术研究对晋升至关重要的教师比例几乎翻了一香。如果学术研究占用了教学时间,人们可能会猜测,对发表论文的日益重视将会削减教师备课的时间。然而,这样的情形似乎并没有发生:正如人们所料,教师每周用于学术研究的时间有所增加,特别是在综合类院校中这种情况尤为显著,这是因为此类院校对于著作发表的重视增加幅度最大:然而,有越的是,开学后教师每周用于教学的时间并没有减少。实际的情况是,他们用于辅导学生的时间似乎减少了,但每周工作的时间却增加了

该查结束后的20年间,这一变化趋势似乎有所不同。1992-2012年期间,平均教学时间看起来的确有所下降,但减少教学时间似乎是学校要求的。从数据来看,教师备课时间并没有维短。这些趋势表明,重视学术研究虽然不一定会影响教学质量,但可能会对要求教师完成的教学量产生延迟的影响。

教学负担的减轻并不是“要么发表,要么走人”的压力对美国本科教育的唯一影响。学术研究纳入大学基本内容之后,学术成就的积累与博士研究生的培养都要求专业化的知识和优秀的研究技能。教授们在学生时期和任教期间花了许多年时间来掌握所学学科的专业知识,因此他们自然更喜欢基于自己的专业知识来授课。虽然美国许多高等院校都不乏敢于在学术上冒险的教师一一这些教师喜欢教授跨越其研究领域的新课题,但是大多数教师都更青睐自己研究领域之内的专业课程和研讨会。因此教师最擅长的领域并不总是本科生们最想学的,这一点也不足为奇。

由于误程是由教授设计的,因此绝大多数美国四年制高等院校对于本科生的要求都带有教授的偏好。大多数学校都要求开设一些为满足特定目标而设置的课程,比如,多元化解析、写作练习、第二外语等等,少数高等院校还要求学生研读经典。然而,设置这些课程往往要么是为了满足某个教授的特定学术兴越,要么课程的部分甚至全部的教学任务都不是由院系的全职教师承担的,而是由客座教授、兼职助教、甚至是专门为此招募的研究生来担的。后一种情况在现在十分普遍,许多高等院校常常招募编外人员教授写作、数学和外话等大多数必修基础课,并让他们协助本校教授拓晨经典阅读或西方文明等基础课程

这样做的结果是,课程往往都是按照教师的学术兴越和能力来设计来,而美国高等院校教师往往又都是在特定研究领域接受过专业化训练的。自然而然,教师们最撞长教授自己专业领域的课程。然而,这样的教学要求对于教育本科生可能不太理想(原因见第8章),也是很难彻底改变的,这一点在研究型大学中尤其明显,因为那里的教师学术水平最高,也最强调提升专业领域的知识

这一切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取消专业划分,或者谁责知识的专业化:专业化以及支持专业化的组织形式都有重大的意义。然而,这样做的代价是牺牲了学生课程规划中的通识教育这一部分。设置这些通识教育的课程往往是为了达成更为宏伟的目标,但是尽管教师们自己也认为这些目标很重要,却很少有教师愿意教授这些课程,而高等院校往往也没有充足的误程时间来关注这些目标

对学术研究的日益侧重还会导致教师不再努力改变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最近的几份研究发现,60%的教师声称会感觉到有研究压力,而74%的教师则表示个人时间太少,因此很不满意。教师一且感觉学术研究压力太大可能就不会投入太多精力来掌握新的教学技巧,参加每周的教学方法创新研讨会,或重新编排误程及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了:正如美国国家科学院主席布鲁斯·艾伯茨( Bruce A1 berts)在2004年所言:“当一个体系中的每一个人都在全速前进、争分夺秒的时候,真的很难改革这一体系。我见过的大学教授都比我还忙:”

各高等院校对教师的研究成果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本来被美国批判社会学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丹尼尔·贝尔( Danie1Be11)称为“选择学术事业的三大理由--6月、7月和8月”就成了教师们努力进行学术研究的黄金时期。那些必须发表学术论文的教师们发现,晷期的这3个月往往是认真从事学术研究并撰写学术论文的唯一空档。而调研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正好和开学后相反,在此期间,每位教师花在科研上的平均时间远远超过他们花在教学上的时间。随着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越来越重视学术研究,期中教师们原本用于修订三有课程、创建新课程及改善教学方法的时间就会被占用。

如果日益重视学术研究和舍理工作的趋势使得教师们更加不愿意对本科教育做出实质性的改革,那么公众的利益的确受到了损害。因为向本科学生传道授业才是绝大多数高等院校所能作出的最大贡献:一方面,认知科学和新技术突飞猛进,另一方面,关注不同教学方法效果的研宄越来越多,这些都为促进学生学习提供了无限可能。同时,正如第9章和第10章中提到的那样,如今的学生群体日益多元化,本科生花在课程作业上的时间越来越少,许多本科生在取得大学教育的既定目标上进步有限,因此,我们必须更加努力、集思广益,来提高学生的兴越并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

教师不一定都反对在改善本科生教育方面投入更多的时间:请查显示,相比学术研究,70%以上的高等院校教师更愿意从事教学工作。在最新的一项词查中,82%的教师声称对本科教育很感兴,而这一比例从1969年至1997年实际上涨了20%。这些调查结果表明,很多教师可以接受花更多的精力来改良课程并使用更新更好的教学方法。如果事实真的如此,那么对学术研究的日益重视所带来的越来越高的要求可能来得并不是时候

玩然美国各高等院校都对上述可能产生的弊端心知肚明,那么为什么还有这么多高等院校要求教师通过发表文章来获得晋升和终身教职呢?原因之一可能是学术岗位太少。学术岗位的缺乏导致许多博士毕业生不得不到一些研究成果并不丰富的院校就职。由于很多学生是在高度重视学术研究的高等院校读的博士,因此,这些受过良好学术训练的新教师可能会说服他们任教的院系,引进他们读博期间所遵守的标准

即便这种解释站得住脚,但它仍然不能解释为什么那些聘用年轻博士生的院校决定把发表论文作为教师获得终身教职的前提。高等院校当然可以支持想要进行学术研究的新教师进行研究。但鼓励教师发表文章是一回事,要求他们必须发表又是另一回事,更加不合理却十分普遍的做法是,将著作和文章的发表数量作为晋升和获得终身教职的评判标准。可以想象,各类高等院校的教授们都可能会与出颇有价值的著作或文章:但是,他们不太可能写出真正流芳百世的作品,因为这是高等院校要求他们与的,他们不得不写一大堆论文,而不是专注于酝酿一两部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另外,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迫使教师大量炮制研宄论文只会无谓加大教师们的压力和工作量,对于增加真正有价值的学术研究毫无帮助

促使大部分高等院校开始重视论文发表的是其高等院校的行政部门而非教师。在一些综合性大学中,原先供职于研究型大学的新任校长本能地采用了他们早已习惯了的聘任和晋升标准:。一些高等院校的领导或许认为,科研氛围活跃可以为学校吸引援助资金来支付日常管理开销,并以此来支持学校的财务状况。而更多的高等院校领导重视科研则是为了提高学校声誉和排名,因为如果学校名声更响、排名更高,便能获得更多赞助,吸引更优秀的学生,还能让校友们更加为母校自豪

通过开展研究项目来改善学院盈亏状况的做法暗藏风险、代价高昂。这种策略不大可能取得成功,更不可能服务于公众利益。因为这需要斥巨资提高教师薪水,降低教师教学负担,扩大图书馆藏书规模,增设研究人员的名额,并增加相应的实验设施和设备。而即便高等院校能够中请到研究经费,往往也不足以支付所有的开支:因此,几乎所有有经验的观察家都一致认同,对于那些并非长期以来一直能够取得很好的研究成果的高等院校来说,唐动一个研究项目的确很有可能会抽干原本用于教学的资金,而不是为教学项目争取到更多的资金

要想通过学术研究来大幅提高学校排名,虽然俱尔也能成功,但获得成功的高等院校往往坐落于国内经济处于上升期的地区,这些地区有大量未经利用的私人财富,却鲜有高等学府。然而,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尝试均以失败告终。因为建立研究项目所要付出的代价太高,并且知名学府在研究方面的优势太大,普通院校难以匹敌。而努力建立自己的研究项目至多有助于高等院校招收更有能力的学生,或从别的高等院校吸引师资,但并不会改普高等教育的茎体质量

从各方面来看,通过改善教学质量来提高知名度的做法显然更为可行。这样做的成本更低,竞争也远没有那么激烈,障碍也更少。最重要的是,真正改普教育质量不仅仅意味着从别的高等院校吸引“明星”教师和入学考试的高分考生,更意味着使本科教育更有效,并让更多学生受益。

强调改普教育质量并不意味着需要降低学术标准。每一所高等院校都应该坚持自己的标准,竞争终身教职或想要获得晋升的教师必须展现过硬的能力,通过完成自己的学术使命,从而为高等院校作出贡献。而我们的错误在于,坚持认为这种贡献的表现形式就是发表研究成果的数量,并且出版著作和发表文章的数量越多越好。这样的政策往往既不会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也不会提高我们的认知水平,却只会制造更多“不受人欢迎也没人阅读的作品”,还会让我们错失改善本科教学质量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