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标志着学术研究日益成为美国攻策制定的侧重点,其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纪元。达、青素特别是原子弹的发明彰显了探索发现的无穷威力,在这样的形势下,1950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0应运而生。在随后的40年间,冷战爆发和美国安全形势的日益紧迫促进了美国政府迅速加大对基金会的拨款,这是学术研究发的第一大动力。然而冷战过后,拨款的增长幅度便开始缩小。但总的看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预算还是从1952年的区区350万美元增长到了2010年的约70亿美元
学术研究得到大力支持的第二大动力源于对抗疾病的需要。在发现了抗生素及小儿麻痹症变苗之后,生物医学研究在治疗疾病和缓解苦方面的地位空前提升: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在其1947年成立之初不过是一个不起眼的机构,1954年它投入科研的经费不过7400万美元,但在2010年时,其预算便已增长了好几倍,达到300多亿美元
经济学家们总结了学术研究长足发展的第三大动力。几百年以来他们一直在讨论经济增长和繁荣的根源在哪里:过去人们一直认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对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投资资本是否充沛也很关键,然而直到后来人们才意识到科学发现、技术进步,或者从更广义的层面上说,知识产物大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在20世纪最后的几十年间,一些主要的科技产品,如电脑、传感器、手机、机器人等,强有力地推动了波士颈及硅谷附近的新产业发晨,显示了科学发现对于激发经济活力的重要作用
今天,美国高等院校科研经费主要来自美国攻府,这一部分约占60%,而经费的拨付相对较为集中,其中80%的政府科研基金都拨给了100所高等院校。过去60年间,科研经费的增加三经改变了这些大学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大笔拨款增加了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的预算,并提高了教师的薪金。各文科院系和理科院系中的自然科学系也因为获益于科研经费的增加,新建了设备齐全的实验室,增强了师资力量,新聘了一些教授、技术人员并招收了一些博士后,因而迅速发展起来
学术研究对于高等院校不同院系的影响并不相同,那些关系到美国国家发展的院系发展势头良好,比如,公共卫生学院就蓬勃发晨。由于美国在全球军事、外交、商业等领域成为了超级大国,研究世界各个地区的研究中心受益匪浅。经济学院的发晨也相当出色,因为它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了商业、金融以及世界贸易。而教育学院获得的科研经费支持也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后大大增加了,因为当时美国上下急需改善全国各学校的办学条件
不过,另一些专业和院系并未从日益增多的研究经费中获益多少在其他院系盆满钵盈的同时,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神学以及古典文学等专业却只能靠着傲薄的经费度日。人文学者及其相关专业的同事们希望将人文课程与国家的福祉挂钩,可惜收效甚傲。在其他院系的科研经费不断增多的同时,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薪水维水,学生数量缩小。在这个只专注于金钱和物质的社会中,他们觉得自己被遗忘
教学也一般被看作是学术研究蓬勃发晨下的栖牲品:我们会在下章讨论这一评论是否有根据,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知名的研究人员通常可以享受暑期高薪,从事专业咨询,并获得很高的知名度,而这切都会让那些在默默无闻教书的教师感到,自己的工作没有受到重视简言之,对于研究的需求可能确实给很多高等院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财富,但是它同时也造成了一些问题,它未能兼顾体平衡,做到对所有院系一视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