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为改进教学方法而作出的努力的确值得赞赏。几十年来,大多数教师都改变了指导一二年级学生的方法。如今,教师不再像过去那样推行注入式教学,给学生讲授大量基础科学知识,而是将大部分课堂时间用于小组讨论,研讨科学知识在实际病例中的应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努力去解决实际的病例问题,从而了解到自己需要掌握什么如何找到相关信息以及如何利用这些信息来诊断疾病并给出合适的治疗方案等。
这种新式的教学方法不仅令学生感到更加有越,而且由于其利用了比如主动学习、合作解决间题等等认知理论的很多成果使学生掌握了更多的技能。而很多医学院在普通教学形式之外,还采用计算机模拟手段为学生提供机会练习诊断技能。这些练习将人体模型和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设计出一个有诸多症状的模拟病人。学生可以向“病人”提问并得到迅速回答,也可以进行一些模拟的检查,这样可以直接拿到结果,直到他们成功得出正确的诊断结论为止
在医学院学习两年后,学生又开始进行另外一种形式的学习,即在医院实习。学生可以在医院观摩医生怎样向病人提问,如何执行医疗程序等。等到观摩一段时间后,学生开始从事一些简单的医疗活动。学习医疗程序的过程,可以用一句我们热识的话生动地概括出来,就是“看次,做一次,教一次”,恰恰与认知学家的发现相吻合。亲自动手实践并教授他人,才是真正掌捏某项技能的最好方式
尽管新式教学方法有诸多优点,但也不乏批评和争论之声。引发争论最基本、最深层次的一些问题是:专业知识到底是什么?获得这些专业知识的最好方式是什么?另外,专家怎么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专家往往凭直觉就能立刻知道某个问题可行的解决方案,而根本不用花费数小时探究各种资料,或是对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进行检验。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可能是凭借了自身经验。但具体说来,专家如何作出这种判断?好的教学方法又如何帮助学生掌握这种能力?
越来越多的医学院用上文提到的新式教学方法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回答。也就是说,让一年级学生一开始就讨论各种真正的医学问题,了解自己需要掌握什么,学习如何找到相关信息,如何分析这些信息并得出正确的解决方案:但并非人人都认为这是最佳的教学方法。倾向于传统教学方法的人认为,过早地让学生陷入临床问题的解决中会使他们对基础科学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国: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一开始先给学生讲授基础科学,虽然这些课程比较枯燥乏味,又看似与专业无关,但恰恰是这些课程为学生们夯实了基础,让他们能分析病症、诊断疾病
目前,试图通过实证平息该争论的尝试并未收到实际效果。但至少有一组调查人员发现,比起那些很早就开始分析临床问题的学生,用传统方法学习基础科学的学生在诊断疾病方面更加高效、更加精准。这些研究人员还表示,扎实的基础科学知识可以给学生一些概念,帮助他们在头脑中快速组织相关信息,并迅速处理临床诊断数据,从而得出正确的诊断结论。而新式教学方法的辩护者则通过援引一些证据作出回应他们表示,一开始就讨论临床问题的学生对学习更感兴越、相关知识记得更牢。而同时,他们在基础科学全国统考中的表现与那些在传统课程设置下学习的学生大致相当
另外一个相关争论是:一部分人认为,医生应该在已经得到证实的经验法则,或是经科学和实证数据归纳出的运算法则基础上作出诊断另一部分人则担心,这种循证诊断忽略了某些无法用以上手段进行解决的特殊情况。据统计,这些特殊情况一般占到至少10%~15%的比例。而在处理这些特殊情况时,医生就需要考虑所有的信息,包括近距离地观察得出的细节信息以及经仔细提问得到的回答,甚至这其中还包括一些看起来与疾病毫不相干的病人的生活细节信息等等。这种观点认为,过于依赖固定程序和多次实验所得到的数据,医生可能会丢掉一些能揭示病人真实病情的线索。
与注重基础科学学习还是更注重临床实际问题解决的争论一样,这个争论也未得到解决。当然,有可能争论双方都是正确的。虽然循证诊断可能无法较好地处理一些非常见病例,但仍能从整体上提升医生的诊断水平。因为有很多医生并不能做到实时更新自己的知识,还有一些医生医术不够娴热,这就使得他们无法在现行医保制度管控下,在有限时间内,针对不同的病患个体,准确地诊断病情。不过,在这些争论解决之前,医学院的重点仍在于如何将诊断技巧更好地传授给学生
上文讨论的问题凸显了衡量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性,因为这样的评估可以通过反复试验的方法甄别出最有效的教学手段。医院越来越乐于利用这种精确的评估方法来确定在治疗不同疾病方面,哪些治疗方法看起来最为有效,哪些药物的副作用最小。通过这些评估,治疗方法大有改进,病人症状也大有改善。正如最近发布的一些医学院教育的相关评论所指出的那样,教师应采取类似的方法定期评估教学成果,改善教学质量以及评估个课程设置是否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