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博士毕业生在攻读学位期间都要学习大量本专业的研究方法。如果遇到牌气好又认真的导师,他们就很有可能树立起坚定追求学术的信念以及更高的学术工作标准。与此同时,他们也能掌握大量其研宄领域的相关知识,并对其所学专业范围内其他研究领域的知识有较好的把握:如果这些学生是近10年内读的博士的话,他们还很有可能去其他院系修读课程,从而扩晨知识面,为将来的学术工作作更充分的准备。现在,高等院校教师越来越有志于把跨学科方法应用于专业研究中,并对许多博士生专业作了一些调,学生因此也就更方便到其他院系选读课程了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到的知识,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成为一名有追求的科研人员,而在知识传播方面,全世界几乎很少有大学能够超越美国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不过,在把博士生培养成为优秀教师这一方面,美国大学做得并不是很理想。对大多数的项目来说,并没有硬性规定要求这些将来要成为教师的博士生需要懂得如何有效地教学、激发学生积极性以及掌握出题技巧等。而这一方面的欠缺是十分可管的,因为研究成果不断表明,对教师来说,教学工作在每周的工作中占时最长,这点不论是在研究型大学,还是综合性院校,或是文理学院,情况无不如此。而且,许多请查结果显示,研究生决定读博的最主要原因正是他们对教学的兴越。一项针对4000多名博士生的查显示,有超过80%的学生认为,“教学的乐越”是他们投入到学术工作的原因之
事实上,长期以来,博士生一直都能担任大型讲座课程的助敦:而这些助教主要是负责每周与多组本科生进行讨论,并且经常出试卷、改试卷等。显然,这些活动能够提高博士生的教学技能。然而,据一项大范围的查显示,在实际工作中,只有40%的助教认为,教授对他们进行了认真的指导。更甚者,据许多博士生表示,教授并不建议他们在教学工作上花费太多时间,以避免他们耽误了写论文这件大事。并且有人也确实怀疑过,安排越来越多的博士生做助教这件事,更多的是教授们想甩掉教学和改试卷的包袱,而不是真正想锻炼博士生的教学能力
值得庆幸的是,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已建立起教学中心,有志于教学工作的博士生可以在那里得到指导、了解如何给学生上课以及在讲座课程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等。教学中心提供一些入门指导课程,为首次担任助教的博士生提供培训,而且地经常会有一些研究教师所关心的话题的讨论活动。另外,教学中心还常常为博士生的课堂录像,这样来,博士生就可以观察自己的教学活动,并能从经验丰富的教师那里得到善意的评价。据约2/3的博士生称,他们可以接触到教学中心的资源。另有超过半数的博士生称,他们能够参加本学科的教学研讨会,或者参加助教培训活动
教学中心的建立代表着把博士生培养成为教师这项工作取得的巨大进步,它能使众多博士生从中受益。然而,大多数教学中心提供的培训并不完普,只涵盖未来教师所需知识的一小部分。博士生们几乎都不了解认知研究对教学活动的意义,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及使用不同教学方法所能产生的实际效果。甚至他们更不了解敦师的道德义务,或者本科生教育的历史以及不同大学的组织架构与管理体系:一项大规模查显示,只有29.1%的博士生知道有关“研究领域的道德”这样的研讨会,而且仅有6.4%的博士生首经参加过有关高等教育历史或高等教育使命的研讨会
因而,从多方面来看,大多数高等院校现在为博士生提供的机会无法使他们为将来成为教师进行充足的准备。现在,这一不足产生的后果愈加严重:当现在的博士生参加工作之时,大学课程将不再以教师为导向,而是以学生为主。在那样的一个“新世界”里,教师们很有可能减少讲课时间,而腾出更多时间设计课程材料,鞭策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布置很有意思的问题,并且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出指导意见。而要想在这个新环境下做好工作,新入职的敦师如果仅仅依栽做助教时的经验,或者仅仅模仿自己以前的教授,那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认知学家三经在关于学生如何学习方面有了许多发现,这其中的很多发现都可以被应用到教学活动中。他们提出了许多建议,包括如何动学生积极性;如何帮助学生克服一些阻碍学习的偏见;如何教导学生学以致用以及如何使学生对教学材料有更深刻的认识等。而教育研究者也做了许多工作,他们评估学生在大学期间的进步,并衡量不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实际上,已经有许多研究分别对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课程式教学方法和问题式教学方法进行了对比:与此同时,电脑技术能够帮助教师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尽管许多研究生能够热练使用电脑,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如何设计网络课堂;如何组织实时或者非实时互动讨仑;如何把技术与传统的面对面教学联系起来,以最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等。
关于优秀博士生是否相信自己的教学能力,答案可谓喜优参半。皮尤慈善信托基金会2001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博士生中仅有36.1%的人认为自己能胜任讲课工作;26.6%认为自己能有一套教学息想并能明确地表达出来;另外,14.1%认为自己能够使用技术手段辅助讲课。最近卡内基基金会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相信自己能够设计并教好一门课的学生,在一些院系比例较高,而在其他院系较低:当然,这类调查只能够反映出,博士生是否有信心使用传统教学方法,而非他们能否使用新方法来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考虑到目前博士生更有可能奔赴的就业岗位,要求他们进行更加细致的准备就成为一项尤为紧迫的任务。因为即使是来自最著名的项目的博士生,他们也无望在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获得终身教职,教授那些经过精挑细选的精英。从事学术工作的应届博士毕业生中,只有1/4能够在研究型大学任职。而其余3/4要么进了以教学为主的大学,要么是签了有国定期限的教学职位,都不需要做什么研究:通常,他们要教的学生与名牌院校中的学生大相径庭,与他们以前博士生项目中的学生也有很大差别,因此这就要求他们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但即使在最顶尖的高等院校,正如我们在第9章所谈到的,与几十年前的本科生上学时相比,现在本科生每周花在学习上的时间也远不如以前多,课堂氛围也不够活跃。如果要带动这些学生,现在的教师就必须要比上一代更加博学,并且能运用广泛的教学策略:但如果博士生项目无法培养学生做好这样充分的教学准备,那么许多应届博士毕业生将无法应对学术工作之初的种种挑战
值得欣慰的是,最近一些迹象表明,一些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已经进行试验,它们尝试引入新的培养方法以弥补不足。在美国研究生院联合会( Association of graduate schoo1s)的大力鼓舞和提格基金会(Teag1 e Foundation)的资金支持之下,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一流大学已经建立了试点项目,研究教学中的科技应用、认知科学及其对教学的影响等等。还有一些高等院校在努力向研究生传授评估学生的方法。这些活动虽然都很鼓舞人心,但还在试点阶段,分布零散,只能影响有限的学生。另外,这一做法能否牢牢扎根并成为从事学术工作的一个标准和前提,尚待时间证明
要取得进晨,我们必须认识到,各院系并不能成为改革现有博士生培养状况的主要推动者。一般情况下,各院系负责的是制定博士生项目。在教导博士生如何教学方面,许多院系的教授也缺乏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我们无法要求化学教授、社会学家或者文学家热知认知科学的最新发展或者热悉科技的使用。而研究生院也没有足够的人员提供各方面的指导。这也就是为什么仅有客不多的研究生院系在项目中纳入了这样内容的原因。如果让将来的大学教师学习所需知识,我们仍然需要依靠校长和教务长带领教师们掌握新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博士生的教学能力,而非仅仅依靠个别院系
然而,应由哪所大学担负起这一责任,这一问题现在还不是十分明确。应该是这些博士生就读时的大学还是他们毕业后就职的大学呢?选其中任何一个似乎都有道理:而也许本应就是这些博士生就读时的大学承担这一责任,因为这方面的培训是为博士生成为教师所作准备的一部分。然而,只有一半的博士生会去高等院校任职,另一半选择进企业的实验室或者其他单位,因此博士生自然不会愿意学习认知科学的应用,或者讨论教师可能会遇到的职业道德问题
虽然许多博士生毕业后并不从事学术研究工作,但是他们在攻读博士期间还是会担任助教的工作。因此,即使所有与教师相关的知识他们并不用全部都学,但大学也应该坚持要求他们学习一些教学方法,之后他们才能开始为本科生做助教。而且,由于许多外界的用人单位抱怨博士生缺乏沟通技巧,这方面的培养对完全不参与教学的博士生来说也是有益的
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每所大学由教学中心设计一个项目,帮助学生做好准各,使他们能够在大课中组织讨论、出试卷、改试卷,并要求所有即将成为助教的学生都要参加这一项目:而当这些学生获得博士学位,准备踏上学术岗位时,所任教的大学就要求他们接受专门培训,教给他们更多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内容,其中包括使用技术辅导、作为教师和研究员所必需的职业道德、本科教育的历史以及大学的组织架构与职能等等。另外,这一培训不仅应包括助教所需的基本技能,还加入了许多其他知识,对即将踏入学术工作的教师也会大有裨益
这一培训主要针对新教师,为期一年,涵盖上述所有内容。授课教师可以来自本校内能力较强的教师。另外,也可以要求新聘任的兼职教师参加部分培训课程的学习,尤其是与那些其工作相关的课程。鉴于所涵盖内容之广泛,在培训课程的课堂上不得三只提供粗略的讲解。不过,许多助理教授已十分成热,在收到相关的材料后,能够自己对阅读材料进行深度探索,并运用教学机会把新技巧应用于实践:如果新任教师在第一年还有各种各样的任务要处理,学校则可以适当减轻他们的教学任务:尽管第一年教学任务的减少会造成短期的成本,不过敦师们通过更精心的准备,更好地履行教学职责,从长远来看,不仅能弥补短期成本,还会有更多的益处
上述做法可谓与传统大相径庭。但是,教师们对此应该不会提出强烈反对:因为学校校长和各院系院长有权坚持要求教师做好充分准备之后才能为本科生授课。各高等院校要求新任助理教授参加入门培训课程学习的要求虽然比较新颖,但是也与高等院校的利益相一致。新教师必须准各充分,展行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并且知识渊博,在学术自由的高等院校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当然,从现实角度看,如果资深教授认为这一做法纯属浪费时间,那么改革的前景就十分渺茫了。然而,如果能够让他们有机会参与课程的设计过程,或者至少咨询他们的意见,那么他们也许就不会反对这一改革了。虽然我们不应在各院系非自愿的情况下强迫其承担额外责任,但我们也不应阻止各院系为所有教师提供指导,尤其是对其学科有特殊意义的指导。而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必须说服现有教师,使他们意识到,行动乃是当务之急,不容迟疑。当前,关于教学方面的知识持续增长,有关教师道德义务的深度文章、学生学习情况的实证研究成果、科技的应用等也不断涌现。过去人们认为,年轻的教授应该自觉掌捏所有这些知识,但是随着时代演化,这一想法三经落伍了
当下,关键问题在于,学校能否为新教师提供能真正令人获益、不失越味且具有实际意义的培训方案:如果其培训内容只做表面文章、指导方法不专业,博士生和新任助理教授将很快失去兴越并怨声载道。到时,这一方案的所有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如果设计这一培训方案的人足够细心,上述悲刮即可避免。刚毕业的博士生即将去教本科生,这是他们第一次正式的教学经历,只要能够改善他们的课堂表现,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他们愿意学习任何有益知识。而对刚评为助理教授的教师来说,他们正处于职业生涯的门槛上,自然也会关注这些知识,因为这些知识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新职责。目前的培训材料兼挑战性和实用性,介绍了教学中科技应用的方式和不同教学方法的作用。因此,只要细致准备指导课程并巧妙地向博士生和助理教授们讲解,应该能成功激起他们的兴越
总之,尽管在过去我们经历重重失败,道路现在依然曲折,但是我们仍有理由保持乐观,相信我们付出的努力能够提高整体教学水平,把博士生培养成为合格的教师。而这样的改革不仅是有依据的,改革的目标也与教师深层次的价值观相一致。当前实行的许多试点项目的前景都很光明。在众多的研究生院中,一定会有一些学院对这一改革持认真的态度,而他们的带头作用将会鼓舞更多大学采用类似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