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院校库
图标
热门排行

与谁共舞?

2020-08-31 03:54:24

孩子是虎性还是羊性?你希望他是虎性还是羊性?你能将羊性培养成虎性吗?

在心理学的统计中有一个现象,在成功和失败、求稳和冒险诉求项下,人们的选择走向两极,就是“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追求成功的人从来不考虑失败了怎么办,他们永远在想怎么样什么条件、哪种可能、什么时间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最终能达到成功。避免失败的人只想失败了怎么办,不行怎么回到原状。于是追求成功者“敢”冒险(其实是没想过那是冒险),他获胜的机会很多(吃的辛苦也很多)。避免失败者求稳,只求不要更差他们的人生中几乎没有真正满足过心愿。或者机会眷顾他,他被推上了一个跨度较大的台阶,他比较心满意足,但是,不能再往前走了,万一这个台阶失去了怎么办?

在中国,避免失败的心理动力是有其特殊性的,其根源来自更强的对舒适的诉求—舒适状态有时是“混得不错”的代名词。比如一个农村的孩子大学毕业后去开小吃店、蒸馒头,家里的老妈妈就接受不了了:蒸馒头我就能教你,要是这样,我那么辛苦挣钱让你上大学干什么?孩子被磨了几个月后终于关张,放弃了挣第一桶金的想法(有时第一桶金并不一定是金钱,它常常是年轻人对事对生活的阅历和心路历程),把自己送进收入不温不火的办公室里。在完成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总会产生辛苦、境遇起伏的状态,中国的避免失败者将不能面对这样没面子的状态。

在心理学框架下,避免失败者的行为有一些是对早期意外事件带来的不安全感,或成长历程的艰辛所产生的心理困扰的一种回避;也有一些是对当下状态的过度依赖,比如适应了富足生活的孩子,他将完全不具有追求成功的动力。

追求成功者因为满足心愿的时候多(哪怕没有很成功,但至少走这条路的滋味尝过了),所以遗憾少,他们在教育孩子时附加自己的人生愿望的少,合情理的心态多,对人生的感悟多,对孩子的指导就会多,孩子被带动起来的相对多,正常发展的就多,孩子们更容易成功。

这种类型并非没有干扰因素,其成长的干扰因素常常是成功者的优越感、富足后享受的心态和攀比心理的一次又一次被激发,以及代际之间不同的成长环境和不同的成长要求所带来的不适应或不协调。

避免失败者因为满足心愿少,所以遗憾总是彻骨之寒,他们教育孩子总是执着地赋予更多自己的人生愿望,合情理的教育心态少,教育行为总是充满了情绪,孩子常常被搬弄到杂技演员般的难度,孩子常常心性扭曲,这样的心性将很难脱离父母的纠结样板,他们在社会上超越父母的将很少。

今天的从低到高各个教育环节里,有更多的老师是用抱怨的态度去处理未成年人的成长问题的。他们不但自己抱怨学生的各种表现,还示范性地教会了孩子们用抱怨的态度处理问题;抱怨也会传染(这是感觉应对的结果),在年复一年的老师和家长的互动中,这种抱怨式应对被牢牢地固化在每一个教育者、监护者和受教育者的内心深处,最后形成一种时代特征。

抱怨和普通的指导不同,指导是心平气和的,是不动气的,是讲理的,是判断并处理孩子的成长症结的;而抱怨则不是,它是冲动的,动肝火的,紧张的,它常常是不能判断的,它对事情的结果总是于事无补!但需要注意的是,抱怨对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是损害极大的,也是破坏人与人的关系的。

追求成功者更像虎狼,他们的天性就是追逐;避免失败者更像牛羊,他们的天性就是躲避天险。他们的特性本没有错,因为老天的多样性法则不可能容忍单调、单一。追求成功者常常成为站在社会耀眼地位的角色而奢望不多,避免失败者总是在底端仰望高端,所以他们心中总有羊变狼的冲动,但他们和他们的孩子却总有挥不去的避免失败的本性。为什么羊一定要效仿狼呢?这是中国社会特有的现象,是有关面子的现象。

事实上,在人类社会中,狼性的人做羊的工作,羊性的人最终做成了狼性的工作是有的,但他们的成长心态一定不是“这山望着那山高”!

是虎性好还是羊性好?人很多情况下既有虎性也有羊性,虎除了追逐成功,它还威武、有定力、全局感、信念、给人以信心等等,羊性除了躲避失败,它还温和、乐群、有集体意识、不干扰他人、警觉危机、脚踏实地等等,只是在什么群体他会做出什么样子,在群体中的什么位置他会做出什么样子。在成长历程中,孩子既需要虎性,也需要羊性,这是由低端走向高端,由基本走向多彩的必由之路。在孩子需要羊性的时候你一定要他虎性好吗?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孩子对什么样的信息更敏感?孩子的心性分五行,五行有阴阳。木性的孩子会比较方正,进取,杂念少;但也会郁郁寡欢,独来独往。火性的孩子更奔放热情洋溢,乐善好施;但也会急躁,暴力,缺乏头脑。金性的孩子沉着,锐利,刚直不阿;但很可能喜欢控制他人,唯利是图,人情淡漠。水性的孩子灵秀,善于思考,容易适应环境;但很有可能随波逐流,任性,做事无度、过头。

孩子的发展不是走向正性,就是走向负性,他与身边匆匆流过的信息擦肩而过时,会瞬间抓取一些,这些被抓取的信息有什么样的特性呢?—它符合趋同性。

孩子是正性的,他看电视、玩电脑、上课听讲、与同学交往、选择伙伴、处理事情的走向都会选择正性的一部分。孩子是负性的,他娱乐喜欢痞性的画面和情节,听课专门对老师的调侃、说闲话或骂人的词汇兴奋,与同学交往总是以冲突收场,行为总是失控,他的伙伴常常与他的做派相似,最后总被人说作“臭味相投”,事情一般不会交给他做,人们一想到他,总会担心事情砸锅。

你希望孩子与什么共舞?曾经有一句话叫“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说的是孩子有传承性。可是如今,很多看上去文雅、有分寸、中规中矩的父母会带着一个不知好歹、让人挠头的孩子,到底哪里出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