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和人比吗?”如果当面问起来,你一定会说“我好好的,跟人比什么?那些小心眼儿的人才比呢!”可是你一到人群里,就会有人跟你谈收入,谈买了什么价钱比较高的东西,谈职位,尤其会谈孩子成绩怎样,在学校里如何拔尖,他教育的方法如何了得,如此等等,你也许很有耐心,不失时机地应答一下,如果人数超过三个以上,就会有人立刻跳出来大谈他的优势,以求超越对方。在来回交锋当中,你慢慢地进入情境,大受感染,你心里也开始翻箱倒柜,细数你可以拿得出的家什,如果你出手压过群雄,这次出场会让你高兴十余天,如果拿不出什么,或者被人比下去了,那你不但会郁闷上半个月,还会徒生紧张、焦虑和不安,你会考虑我怎么不如人呢?我下个阶段怎么狠拼一下,把强势给找回来!——你从此开始发狠,与自己较劲、跟孩子较劲,从家外扯到家里的斗法大戏就此开锣出演
比是什么样的东西?比是你下意识地将自己放在他人要攻击的位置上,比是把我”放大到更多因素之上,最后以最大的圆周与外界接触并形成对立的状态,比的心态是个人因素无限蔓延的失控感受。
大海和鲨鱼是你不能控制的,乘风出海的小船是你可以把控的——只要你不把船无限地驾驶到惊涛骇浪之中或者鲨鱼成群的地方。如果你觉得“我”的意愿需要被张扬,不能不被人看重,那无异于你将小船的能力置于大海和鲨鱼的能量之上,并且以冲突的状态与之相处,这无异于去做以卵击石的事情。
比在《周易〉中有一卦,其卦辞为:“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它的意思是要人亲近比合,从一开始就要永远守正,要公正,不要有所偏颇,不要只站在唯我的立场而不计其他,不要以“我”压人,要上下有所响应,内外要有所融通这样才没有咎害。从不安宁的状态刚刚走到比合的状态,是非常有利于良性发展的,迟迟不来亲近比合的人有凶,他会走向矛盾重重。
比的状态来源于不平衡和差异感,这种差异感最早来源于私有制的出现。当一个族群比其他族群积累得更多,就意味着他的抗灾能力更强,他的人丁可以更兴旺,角逐领地时更有后劲。但就是这领地的角逐,常常会逼迫弱者奋发图强,努力追赶并超越,从而保证自己的存在。当人安足了,精神的需求就会升腾起来,这需求的第一要素就是效法,效法强势、追逐强势似乎是人的思维惯性,我要更强、我要更有势的念头迅速成为人的主宰,人不再和客观环境相应和,我要怎样就怎样的蛮横不由分说,当然我们会看到夏的覆灭,商的瓦解,春秋五霸的灰飞,战国七雄的烟灭!“我”的意志凌驾于周遭之上的结局从国家到地方割据,从家族到个人人生不断地重演着从来都不喜庆的心酸结局
比是心理能量在安乐之后的强力释放,它与耳濡目染有关,它与行为惯性有关。今天这种比已经上升到东方和西方文化孰优孰劣、东方制度与西方制度孰好孰坏的地步。那么我们不妨比较一下。
西方制度以私有制当先,私有制是以买卖交易的不断扩大来维系的。我们都知道外贸有到岸价和离岸价,这是一种以划定交易边界的方式来分清责任和权益的方法,它将运输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在岸边甚至在船舷内外就分好你我。在日常生活中,当要买的东西落到你手里的一瞬间,钱和物的归属就已重新选边了,这种行为被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被一次又一次地旁观。行为带动思维,信息的不断刺激影响着思维,你开始遇事就选边站,你开始无休止地为自己设定船舷的距离。在家,围墙和大门就是船舷,你会随时关心是否有人超越船舷干扰了你的权益;在公共场合,你希望你的船舷为你围出更大的气泡—一个密闭的气泡,使你比别人纵横驰骋得更多而不被妨碍;在老板旗下的单位,你的船舷遮挡着你更少地干活付出,更多地回报收入。人们不再从事情的发展需要出发,而只关心船舷内外是有利益还是有损失。然而你”只有一个,“他”却众多,你的船舷围出了你与所有的他人进行争讼的局面,一对多,你的苦难将是海量的!你已经没有快乐愉悦的感受,钱或物对于你,只是在获得的一瞬间能够感觉到被满足,剩下的永远是不尽的比较和争讼。如果算一下在私有制下生活的人数,那么这种争讼的心态和争讼的事件要翻多少倍呢?你可感觉得到每一个人都在船舷之内向舷外斗法这样的乱象,这给我们带来了多么大的困扰和阻力!—要知道,几乎所有的愉悦之感都来自你与他人的良性互动!然而在私有化的思维和心理状态下,你将与所有的人对立!
你是否看到、听到或者体会到,从买者和卖主仔细地划清界限开始,出现了父子间的冲突、夫妻间的较劲、翁婿间的矛盾、男人们与女人们的不信任和格格不入、员工与老板间的对立有钱人和没钱人的相互诋毁、无名小子们与显要达人的多寡斗法?——这一切不过是船舷边界思维的演绎,是私有思维泛化到买卖之外的所有生活领域而已!
人的思维如此容易被他所生活的格局所框定!只因他耳濡目染,只因他日复一日地行为重复!
如果你跨过船舷,那是什么局面?换位思考是怎样的跨越?替人多做一些是怎样的跨越?从密闭走向开放是怎样的跨越?
比是潜意识里自认比人低或曾经比人低的反射,状况明显有绝对优势的人一般不会与弱势比,就比如大人不会和小孩儿比,身材魁梧的人不会与瘦小的人比,富翁不会与开小店的比,学者不会与文盲比,相反,这些强的人会下意识地去帮助弱势的人,而且常常从中得到快乐。
为什么帮助人会有快乐?因为帮助的行为一定是在比较之后的行为,如果确认对方不弱于自己,一般是不会去帮助对方的,因此帮助行为常常是强者的自我欣赏行为。就像欧美人,他们在世界上真正强了一百多年,在这一百多年的中后期,他们生出了大量志愿者(包括巨型垄断企业巨头)去帮助别国,一旦被帮助的国家经济兴盛了,欧美人又会伸出许多文化、科技和教育方面的橄榄枝,用来强调文化的优越,如果他们所标榜的被人超越,那他们心里是什么滋味?他们还会帮助别人吗?大到民族之间,小到人与人之间,基本如此。
只有在去我的心理状态下,平淡看世界的态度下,帮助才是纯粹的,比的味道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