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孩子是每一个家长的天然情分,于是我们不停地关注孩子,告诫孩子,但是很多告诫往往没有发挥作用,怎么回事?
一个奶奶坐在公共场所的台阶上休息,四五岁的孙子在离她五米的地方玩耍,奶奶刚喘定几口气,马上不无警惕地说“宝宝!不要离开我的视线!
这句话会随着孩子的长大消失吗?恐怕不会!尤其在家长的心中不会,为什么?这句话的本意也许在当下达到了目的,但是它不能让孩子明白环境、处境所带来的不同安全隐患。这句话的另一层意思,是让孩子不要脱离家人的看护,而这层意思重复多了,一个柔性的孩子就不再追求独立,一个刚性的孩子就会极力摆脱家人的管控,这对一个完整的家庭和孩子个体的成长都是不利的。
在超市里,五六岁的男孩把购物车推到过道中央,忙乱地摆弄着;妈妈过来,厉声说道:“赶紧把它推到旁边!要是别人跟你计较起来你怎么办!”孩子一下子不知所措。
计较是一个很狭窄的词,如果妈妈的内心并不宽阔,她的嘴里就会常常蹦出窄小的词汇,孩子长期在狭小的字眼中穿梭难免心胸狭隘。
可即便孩子狭隘了没什么,孩子如何能学会与他人不生冲突、协调共存呢?如果家人能够从事情发生的一开始就说出孩子的正确行为是什么,有的行为为什么会造成不好的后果,并且尽量不带个人感情色彩,恐怕冲突和安全隐患就会在孩子的行为中越来越少,家人对孩子就会越来越安心。
个妈妈在路上跟自己五六岁的女儿描述报纸上登的一个凶杀事件,一个女孩儿给人害了,孩子不停地问为什么,怎么回事,妈妈一样一样认真地回答,甚至有些添油加醋。
或许妈妈这样讲述是为了让孩子懂得安全,但事实上,一个五六岁的孩子首先不具备对语言的理解宽度,其次是孩子还不具有足够的生活阅历,她还不能区分自己的和别人的,也不能区分生死的现实意义,就更谈不上理解一个事件,妈妈讲述的语气应该是孩子最能明白的,但她不能明白为什么这事那么不好,那么令人恐惧!这个年龄的孩子听到这样的故事,或者一再听到这样的故事,内心会无缘无故增长恐惧感,或是莫名的,或是对某个字眼的。而最大的问题是她从来就没有弄明白在自己的生活中怎样做才对,怎样做才安全。对于更大的孩子来说,她们被关照得很好,从来就没有遇到过危险处境,于是曾有过这样经历的大女孩们会觉得爸爸妈妈总是吓唬人,他们对自己根本就不诚信!
家长们在与孩子交流时,注意到孩子的年龄了吗?注意到你的语言够清楚了吗?注意到你需要回避什么类型的内容吗?注意到你的语言里有负性信息吗?注意到对孩子的语言是你在格局下对他描绘的一个一个的坐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