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院校库
图标
热门排行

接受能力

2020-09-04 06:48:00

今天的课堂上,孩子们的接受能力越来越不如从前。有的是因为无法自控,注意力跑偏了,有的是学生的思维似乎停滞不动了,有的是理解力真的没到需要的程度上,有的是志不在学。难怪老师们拼命留作业,期望一股脑儿将所有问题统统交给写作业!但是写作业所产生的效力没有那么强,有的孩子动作慢,还把其他问题给逼出来了

看到活蹦乱跳的孩子,听到他们快言快语,家长们无法想象自己的孩子在课堂上是何等模样。只有到了拿成绩的时候才会着急起来……但一切做法都是一厢情愿,不得要领,因为问题的大门找错了

接受能力是孩子所有聪明才智的内收力,而不是外显力,家长们看到的都是外显的部分,他们无法了解孩子的内收力出了什么状况。在物质发达和视频长时间轰炸下,孩子的心性是涣散的他们的精力收不拢,无法聚焦于一点,于是接受能力在一个又个的脑瓜里休眠了。

在娱乐工具丰富的孩子面前,我们需要让孩子自主控制,这需要爸爸妈妈的一再坚持,父母需要建立张弛有度的孩子的行动力,这是孩子改善接受能力的一扇大门。

有的人一生都有接受能力,有的人可以持续到三十多岁,最糟糕的人在二十五岁左右就基本固化,不太能接受新东西了。这里所说的接受是指知识和具有上升动力的观念及与之相匹配的行动。时下有大量的人在商业环境或网络舆论环境被接受某种观念,看上去好像他们并不缺乏接受能力,但仔细分析一下就能发现,这些接受常常与无联系的概念相关联,比如“喝ⅹⅹ酒,享受高贵的生活”,高贵是一些人内心潜在的渴望,这样的被接受一般是借助了人的想得到又不能持久坚持努力的心理动力;或偷换概念的逻辑关联,比如“要不是……事情就不是这样!”“为什么不能……这不是侵犯我的……”“实在没办法,大环境就是……"类似这些的接受常常是抱怨的,是一种一览众山小,唯我独尊的感觉,具有人权意义的良好享受感,或者是在“无能为力状态下的一种自我开解。无论被接受有怎样的不同,它们都有共同的东西,就是心理动力是堕化的,是无法提升的。

被接受的过程是一种利用“要但够不着”的心理而实施的引诱,被接受对个人的成长没有任何推动力,如果家长是这样的状态,就会带领一家老小都这样情绪化地思维,结果是一家人都不成长,但酸酸的“要”还在!

教育的过程是引导人成长的过程,是让人能够自立地完成目标的过程,是发动接受的意愿把人的内在动力推上亲力亲为的利他(他是更多人的群,同时包含着自己)目标上,最终使人可以自动自发地判断、识别、调控,进而接受具有上升动力的部分,而不是将人的动力泄到情绪里

接受能力极其重要,如果一个家庭里有一位老者具有这样的能力,他(她)或多或少都会无言地使这个即将变成家族的家庭兴旺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