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院校库
图标
热门排行

感知的个体

2020-09-03 01:19:39

每个人一来到世上,第一时间他们就要感觉然后得知,他们的一切行为都是在感—知之后予以回应或者呼应,他们的心境、情绪和理性交替做功,行为就是做功后的能的转换。孩子是进取还是守成靠什么?

是否安全的感受是一个孩子进取与否的基础心理。当孩子不安时,他是无法静下来的,他会努力发现或寻找令他心安的处境,他将一直处于动态之中,他将有一个奔跑的心境。而将一个孩子照顾周全了,他会心安,而后理得,他会不愿离开现有处境,他会死守现状,他将难以推动。

那么是否我们就要将孩子推向令他不安的境地呢?当然不是,我们要做的仅仅是收和放,如何收如何放?什么时候收什么时候放?放到什么分寸,收到什么尺度?这是我们要把握的学问。

无论是收,还是放,我们要给予的,是孩子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参照系。曾经有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当屏幕上一片漆黑,只给出几个固定的亮点时,我们什么也感知不到,我们不知道那是什么,也不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当这些亮点动起来的时候,我们根据大脑储存的经验知道,这黑暗中有一个人,她在动,这些亮点是装在她各个关节上的,从亮点的移动情况来看,她在小幅度地跳舞。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人的感知是在动态中获知的,不仅是视觉,我们的任何具体的和抽象的感知都是在动态中捕捉的。所以我们要适当给孩子一个动态的刺激或应对。

今天的孩子们比较张狂,因为他们身边的东西太丰富了,他们无法看清物质背后有贫瘠和贫困,也无法知道“有”是暂时的,“无”才是常态,他们无从与危机相遇,也不知道未来会不会遇到危机和去处理危机,他们觉得一切都想怎样就怎样,于是他们不停地盲动。

我们在奔跑的火车上很难知道铁轨旁的羊群跑得有多快,也不知道天上的云是静还是在动。一切真实的感知都来自你先静下来。那么如何让孩子们静下来呢?

可是我们的孩子们真的每天都坐在教室里上课,又每天课余回到家里静静地写作业,他们真的很静!可是在生发的年龄他们总是处在静态能够利于成长吗?我们还是让他多动动吧!

在课堂上的真实情况是,孩子们的行为很懒、很散漫,但是他们的内心却在不停地动,他们无休止地胡思乱想,所以他们的听课效率极低。这是一年比一年(2004-2014年)更普遍的现象!

这样看来,动和静的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动和静的交替才是重要的,动在行而静在心是我们要孩子掌握并习惯的,这是既好训练又难完成的事,所以我们大人如果想把为人父母或者为人师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就要自己也开始训练、领悟自己,然后才可能以恰当的分寸带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