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反应敏捷、头脑灵活、巧舌如簧,一个孩子安静细腻、少言寡语,你觉得他们谁更会学习?
事实上,一个脑袋是石头还是容器,并不取决于他们的表现而是在于他们长期的行为方式;上学以后,一个孩子是不是好学生完全不在于老师批评表扬了什么,也不在于父母期望了什么或培养了什么。
理解力是很多爸爸妈妈满不在乎的部分,因为他们的孩子都很聪明,理解力对于聪明的孩子肯定不是问题!就算是孩子这方面还不足,那是他还小,再大一点肯定是没问题的!
有这样看法的爸爸妈妈,他们最重要的功课就是找名牌辅导班,或者找名师家教,他们的节假日几乎都用来催促孩子奔向他们选定的圣地。
理解力是什么呢?理解力是一个孩子对语言的准确把握能力,也是对语言所传递的信息准确的捕捉能力。当一个孩子对一些词汇不熟悉时,或对一些言语、行为(语言伴侣)信号不经意时,他就会对语言缺乏理解力。而理解力最大的功用就是抓取有效信息并丢进大脑腾出的空间里。
理解力与学习过程有关,与学习的体系无关,所以孩子学了多少、学到哪一步并不与基础知识是否打牢有关,而与他的理解力是否足够有关。理解力是客观成长的一部分,而知识的前后顺序是人为设定的,这不是一个匹配关系,但现在的老师和家长却都固执地认为:打好基础才能学下去!其实这是一个为了完成教学体系而假定的骗局。
我们的中小学课堂只教教科书,教科书是有人为编排的深浅顺序的,而现在的中小学老师们很习惯给学生布置课外读物,这本不是坏事,但是他们并不深入研究读物的深浅和内容是否合适。如果孩子是完全依赖学校教育成长的,他的理解力会跟着教材的顺序走,或者滞后于教材的难度(所谓“求其中得其下”),于是一些课外读物就变成难读的书,再加上学前没有看书的习惯,常常是家长不得不买了一堆书,但是孩子从来都不碰。
般来说,适合孩子的读物不流行,而流行的读物不适合孩子的成长!其原因是娱乐的成分占比过大,不贴近现实的故事情节太多。在学校的图书室里,在公共图书馆的儿童阅览室里,在老师们推荐的书目中,不合适孩子读的书很多。
在电视还没普及以前,孩子们所能捕获的信息只有家门口那点,所以孩子的想象力比较贫乏,孩子们可以多读科幻故事、童话故事来启发想象力。而在视频发达的今天,孩子们接触的脱离现实的臆想故事太多,他们被关在套房中很少接触客观世界于是孩子们的思维里更多不落地的幻想,这种幻想不是结合现实的想象力,而是不着边际的臆想,它不能产生创造力,对于这样的情形,我们需要给孩子多读现实意义的书,他们需要花足够的时间去了解现实,这样,他们的思维可以落地,他们要飞,是可以产生创造力的。
但是,另一个问题会出来,那就是描写现实的书通常不好玩儿,并且语言深邃,有时寓意深长。这种“不好玩儿”是相对于畅销书而言的,因为孩子习惯了一种浅显的语言风格,就很难适应内涵丰富,或语句复杂的语言类型。在这时,如何引导孩子读书就变成一个技术活儿,孩子读浅了理解力不能进步,孩子读深了就不爱读书了。当孩子读了更多平淡的、浅显的和娱乐的读物后,他们就习惯了这样的读物,当习惯养成,你将很难带领他到更深的境地!但是你一旦不能恰当地引领,急切地给他一本对他较深的书,他会断然拒绝阅读下去,并且拒绝你要培养他的那个深度!我们只有了解了孩子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年龄点,不同的成长高度有什么样的接纳水平和理解力,才能找到适合他的读物,又引导他向更广更深的阅读高地走,我们才可能完成孩子成长的初级目标——即孩子的理解力不断提高和加宽的目标。
我们必须重视:适合孩子程度的阅读才是好的阅读!能够带领孩子深耕的阅读才是够分量的阅读!作为孩子们的带领者,无论是父母,孩子的师长,我们都需要了解:读物的内容有深邃和浅显之分,有引导娱乐和引导探究之分,孩子在不同的阅历上和不同的阅读底蕴上对读物的接纳程度是不同的。我们围绕孩子对更深的内容的接纳,还需要做很多接地的工作。
综合起来看,老师们的推荐对孩子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动力是带来推动作用还是带来阻碍作用呢?孩子们的表现通常是知难而退。从这一点来说,老师们的行为对所谓的“知、情、意、行”的推动是起相反作用的,仅仅一个惯常的小小的要求,就把花了很多功夫背诵的教条和写了大段的有关论文的理论主旨给破了!
教育理论和德育课是不能单独存在的,因为它们是形而上的,它们必须和形而下的具体事物相呼应才能完成,其实具体课程本身就可以嵌进德育的部分,而我们现在是学科教育与德育教育分离,就拿近10年的中学毕业生的大体状况来看,这样的分离教育是失败的。
我们要的理解力深度,是语言阅读上领悟语言内涵的深度,是学习理科时可以空间思维的深度,是学习哲学时可以抽象思维的深度,是读百家书时可以概括分析和统合领悟的深度,是进入社会时可以理解持家立业的深度,是统揽全局的整体思维系统的深度。
如今的孩子,幼儿时接触的童话过多,他们对现实几乎没有概念;上学后,大家都在看口袋书和各种画报,完全不能接受阅读有进深的书和描写现实的书;小学上了五六年,孩子们能够读的还是儿童版读物或者畅销儿童读物,他们的思维绝大多数都是脱离现实的;上中学了,没有几个学生爱读书;大量的大学生甚至研究生根本不爱读书——虽然他们是“读书”路线陪着长大的!要问他们何时能读点书?回答是只有大三怕找不到工作的时候。
事实上,跟着教科书长大的人们,毕业后很难有明显的成长以至于工作和哺育所需要的能力都不能通过再成长获得,因为他们无法再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世界和理解生活的能力,很多人的思维就像门窗锈蚀了的城堡,好的新的进不去,坏的旧的出不来,困扰不断。
有人会认为,脱离现实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是校园生活的必然,走向社会后就好了。可是,人生最敏感的婴童阶段都没有认识清楚的世界,怎么可能耳眼被封闭多年的人在踏上社会的头几步里就能一下子明白呢?一个人的职业生命只有30余年,如果因为要认识世界再花去七八年,儿童阶段的教育完全失效了不算,一个人的上升空间早就挤掉了!
有人认为如今的青年不爱读书跟电脑、手机的发达有关,既然读不下书,就要大力发展视频学习。注目鲜艳、动态的视频是动物视觉的生理偏好,这是不用学习的行为。读书是一个需要主观克制的行为,只有当读书深入到一定的水平,思维构架建立起来的时候,读书才可能成为愉悦的行为。一个孩子如果四五岁还不常读书,那么他将很难成长为一个爱读书的人!因为行为是否能持续跟一个人早期的行为惯性有关。在电视都还没有的年代,孩子到八九岁时还可以有训练读进书的机会,而电视、电脑和手机的普及,使训练孩子读书的时间限越来越短了!
本好书和一本有价值的书,它的严谨程度是各类视频所达不到的,所以,教育孩子、个人成长都离不开读严谨的书。分数是急不来的,上升空间是学校思维路径等不来的,一生能读懂3本深邃的书是需要长期培养的,而读得进大书的人才会有安身立命的本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