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是在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为主的状态下成长的,独生子女更少了多子女氛围中的团结共进、资源共享、一致对外的生活历练,也少了多人多渠道的信息宽度,这样的生活环境容易使人眼界变窄,在应对事物时,尤其在应对以未来为目标的事物上,容易短视,常常战术上赢了,战略上输了。
我们在接触一些20世纪初出生的老人时发现,他们不一定知识水平高,但有相当的文化水准,他们不能识文断字,但可以处理好远近、大小方方面面的事务。这是我们需要借鉴的,我们新一代的人应该磨砺一些预见能力出来。
眼光向外,使我们习惯与事物的发展共舞,而不是与自己的需要共舞,这样才有利于解决身边的问题。孩子间打架,一般是各人跟着自己的感觉冲出去的,很少是站在公平公正的角度协调解决的;小夫妻吵架、做家庭决策也不外乎如此。
我们曾接触到一个案例:小两口结婚半年,彼此尊重,相互关照,两人争执也不出大气。谈话中感觉到,女孩子心情一直不太好,随着交谈慢慢地深入,女孩儿放松下来,说:“一直没有怀孕,很着急。……老公什么事都无所谓,问买什么他都说你看着办,好像这个家都得我管,我自己能扛多少事啊!心理很难受,挺委屈的!”看一看她的体型,较胖,据说比结婚时胖了大圈,小腹也经常有些痛感。显然,做妻子的心理压力很大,婚姻生活感觉不是满意的。为了发现症结,解决问题,又和男孩儿沟通了起来,男孩说:“我把钱都交给她管,她想买什么都行,我都不过问,可是她老对我发脾气,我也没做错什么,老挨骂心理总不好受。”原来做丈夫的也是在忍气吞声!
个觉得男人要负责,要参与家庭事务,一个觉得我给你经济权,我给你自由。这是同一个问题,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深层的问题是双方对家庭的依赖程度不同,对方如何对你好和你希望对方怎样对自己好是错位的。如果生活中能找到彼此能理解的方式沟通,问题是好解决的。
换位思考、体谅对方是一种眼光向外;站在未来看现在是另种眼光向外;将教育的视角由一个线形变成一个扇面,把教育的框架拉开也是一种眼光向外。
社会的发展是周期的,文化精神的发展是周期的,经济的发展也是周期的。在周期的循环中,我们有可能预知未来的社会需要,我们可以提前把握学习的宽度。我们也可以先将自我修炼的宽度拉开,将教育后代的维度放大,到孩子成年时,复合型的能力可以使孩子很简单地找到与社会的结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