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成年人的再成长,成长者的环境无不在“易”(交替变化)的阴阳往复之中。成长相对于自身和环境来说,与环境协调的就是正成长,不协调的就是负成长。我们追求的是正成长,这样,孩子才可以一生平安,再成长才可颐养天年!
初生婴儿是从无中来,所以孩子的成长追求“有”,他们要有志向(发力的方向),有礼貌(与环境相融洽),有理性(能够调控自己与发展的所有要素),这是追求“有”和“无”的协调平衡过程,发现正负走向的开悟过程,是一个大我(以生发个体为重心的)与小社会(认知总体渐进的,相对个体次要的)的发展过程。婴儿在成长的过程中,阳气刚健,生发气旺,心性成长和外界境遇的阴阳不调是他们理解世界、应对世界的炼丹炉,他们不会在挫败中受伤,他们会更加因地制宜地发展。成年以后,阳气缓慢下降,阴气缓慢上升,到了人的生理鼎盛期(女性生理发展的7×5=35岁,男性生理发展的8×5=40岁),人的阴阳之气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人的发展由正负曲直的阴阳状态走向生克平衡的五行状态。过了鼎盛期,人的阳气慢慢减少,阴气慢慢增多,人抗击困境和承受负重的能力开始下降,但人协调境遇的能力仍在逐步增加,人进入了从有中来向无中去的另一个阶段人的成长要追求“无”,人们要无过多的念头(念头会干扰大小事情,尤其干扰家庭、孩子成长的正走向),无过多的贪欲(增加劳碌和心灵压力,也降低老人在年轻人心中的敬意和威信),无过多的情绪(责怪他人的后坐力)。这个新阶段,是在五行状态中把控全局的阶段,是为家掌舵的阶段(不是西方文化的被边缘化的阶段,无需靠物欲及时行乐),也是享受社会对个人敬意的心灵愉悦的成长阶段,是一个大社会(重视群体的,关注个人所归属的团体的、甚至像国或民族这样的总体的)与小我(放下过度的个人欲求)的发展过程。人对“无”的修炼将大大延长享受敬意的人生。
社会财富少的时候,人的杂念少,目标单一,只追求由废变兴,人们积极、进取的正向思维多,孩子的生存环境(社会人文)清洁,人们防范负面动力的思想负担少。社会财富多的时候,唯“我的念头多,人的贪欲多,消极、懈怠的状态多,以个体侵占全体利益的事例多,孩子的生存环境中消极的信息就多,我们培育孩子、去除负面信息的工作就多,培育孩子判断力的难度就大,人们对抗负面动力的思想负担就会重。社会财富(水)是人类将地球资源(火)由阳性转化为阴性的过程,社会属性也因此由阳性转变成阴性,社会也正在聚集着由阴转阳的动力,社会财富永远在人性的作用下在有和无之间来回震荡,只是这个震荡周期大大超过人的30年职业期,所以我们常常看到的是父业子承和父债子还。孩子有办法摆脱他的成长格局吗?
所以古人说“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一切皆为自然产物,没有多,也没有少,是人性的阴阳交替使然
大才的心性一般是大社会小我,小才的心性是小社会大我,不是人才的人心中只有“我”。所以,要想培养有出息的孩子,就先培养自己的然后是孩子的大社会小我思维意识!
人们常常夸赞一个孩子或者一个人聪明,这个“聪明”常常是小聪明,是一件事办得迅速、漂亮,或者出人意料。但一连串的小聪明之后,人们总会看到令人惋惜的结局!因为“小聪明往往是唯我的。唯我思维在自然与社会的大流涌动中是一个干扰源,是将问题负面化的祸首,因为唯我就是要在大环境中凸显“我的形象、“我”的作用。就像小舢板总想在滚滚江水中显示自己的存在,但是这样的小舢板总是晃悠几下就翻船了。这种思维与大势之间显得那么不合拍,是《易》中所说的不当位,不当位会主次颠倒、阴阳颠倒,阴阳颠倒将无法守正,无法守正常常带来凶的结局。我们要修炼大智慧,要领悟大智慧的要旨,这样才可能有圆满的结局,尤其在教育孩子的整个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