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院校库
图标
热门排行

频率和调频

2020-08-28 05:59:50

你相信教育会将人的思维完全统一吗?现实是,即便在强势推动的教育面前,20%的人完全接受(实际得到80%),20%的人基本接受(实际得到60%),20%的人还能接受(至少会有一半多被排斥),20%的人不得不接受(接受到的东西已基本不像传授给他的那样),20%的人总是寻机挑战(完全不接受)。

从最初的哭声开始,研究人员发现,人从婴儿哭声的频率到以后的行为频率大体分五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非常协调的,有比较融洽的,也有完全不协调的。所以在家里,有的夫妻沟通通畅,行为合拍,有的夫妻沟通比较困难,行为常常难以被对方认可;在单位里、团体里、社会政治派系间和商业体之间总是有非常默契的伙伴,也总是有难以调和的对立者。

书报、网络电视、课堂、家里的氛围、出入的场所、你常接触的人,等等,这些信息都有其特定的频率,成人与孩子对它们会有属于自己的选择或偏向。在课堂上,目的明确的大量练习和重复行为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改变他特有的思维频率和行为频率,最终实现一致的教育效果,但是能够改变的仍然不是大多数。商人在现实中并不像课堂那样请客官接受自己,而是不停地对客户、顾客、潜在消费者(即全体群众)进行调频,主动与人群实现共振。凡是调频成功的,他们的商业发展都非常顺利,凡是调频不成功的,那些商人们会步履艰难。

调频有向上的动力,也有向下的动力。在欧洲经济发展的个时期出现了大量文艺作品和艺术家,那就是赫赫有名的文艺复兴时期,那时的作品直到现在仍然对人们产生非常美好的影响。但在当时,那些艺术家拮据的很多,发展面临重重困难,不被时尚尊重,原因何在?因为这些艺术家们是在发出向上的频率,他们的行为在寻求人们与向上的频率共振,可他们与孔子、李白的处境一样,是时尚的异类,是贵族的门下客。今天的商业活动在广告上,在媒体中,在人们的必经之路都有他们强劲的表现,这些攻势远比艺术家们的展示更深入到每一个社会细胞。从影响力上看,商业行为与艺术行为最终都成为文化行为,但它们给人带来的上或下的动力却完全不同。

人的意识里有精神,也有欲望。精神属阳,是个人能量生发所致(因肝胆气旺而生发),当文艺携带着艺术家们的能量生发力走向人心时,这种阳的能量会传递给欣赏它们的人,人们与之共振,会富有激情,会干劲儿冲天,会心神高雅甚至自我高尚起来,人们会和谐会愉悦。欲望属阴,是一种索取的动力,是在人体的最下方生出(肾水的阴气所致),当欲望被激发出来的时候,人的能量是外泄的,人的声音是呻吟的,人的眼神是无光的,人的心理会常常不平衡,因为物从来就不可能均匀地传递,人也从来不甘于只与他人一样,你争我夺的心态会将人们拉向无底的深渊。人的能量都外泄到哪里去了呢?

商业行为是榨汁的行为,人的生物能随着每一次逛街(人气——一种欲望被进一步激发的流或场,是榨汁行为的生存基础)、随着每一次交割(现金流)被轻而易举地带走,被榨取的汁液并没有像商人以为的那样进入自己的库房,而是汇集到社会的传送带上,形成阴冷的江河水,在表面金光灿灿的炫耀后面时常露出狰狞的牙齿。商品不过是一个榨汁的媒介,从最初真实地帮助人们生活到如今常常只给人一种冲动,随后昙花一现,变成垃圾消失到人们视线之外,留下来的是一次又一次心理不平衡。

当商业形态走向宽广的全球,商业化走向人们生活的纵深,一种意识场便建立起来,人们在所看所听和所失所得面前,慢慢形成了一致的与商人的调频相呼应的思维体系,这种思维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如此地牢不可破,人们会更加容易冲动,会更少具有辨别力,会更加追逐所谓的品牌而忽略实效,人们更信赖眼前,更难关注趋势下的长远,人们更形而下,难以形而上。在长期的与商业行为调频的过程中,人们会越来越主动地与商业欲求发生共振,教育的提升、艺术的濡养更难与人的精神调频,教育的效果和艺术的效能更难体现。当网络普及、网购异军突起、网络娱乐盛行的时候,这种效应是空前的,是如此杀气腾腾地向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撇油榨汁。

在课堂上,十年前的差学生是接受能力不强或比较懒,五年前的差学生是太贪玩和不与老师调和,今天的差学生更多油盐不进,真的就像给屏蔽网罩住了一样,思维几乎不能与课堂对接!这是家长看不到的,也是老师无奈甚至不可容忍的!如果你突然意识到你的孩子根本不接受任何向上、群体、发展、敬业、技术这样的主题,你会无所谓,还是会夜不能寐?当你发现孩子根本不与你调频,他结婚后不与配偶调频,生子后他不与孩子调频,你会安心吗?你会相信他们的生活会幸福愉悦吗?你会相信他们能够与社会调频共振最终安身立命吗?

在长途车上,一个妈妈抱起一岁多的孩子,孩子的脸正对着后面的我。他很认真地打量着我,于是我善意地笑笑,挤挤眼晴,孩子也笑了,他开始左左右右地跟我捉迷藏,把妈妈的头发都弄乱了,妈妈有点不满地回头看了我一眼,我决定不再理孩子,看向窗外。孩子开始哭闹起来,妈妈又是拿奶又是哄,可孩子还是没完没了。我提示孩子是不是累了?妈妈哄孩子睡觉,可孩子还是哭,妈妈又是颠腿又是“哦哦哦”地安慰,孩子越发闹起来,又蹬腿又打挺,妈妈舞弄不住居然笑起来,“怎么啦?”持续了十多分钟,妈妈也筋疲力尽。我说:“孩子可能不喜欢这样,你换一个姿势。”妈妈抱着孩子站起来,孩子的哭声戛然而止,他看看前面的叔叔手握吊环,自己也摸摸这个,抓抓那个,好奇地玩了一会儿。当妈妈转过身体后,他又用心地看窗外,当妈妈站累了重回座位时,孩子已心满意足,安安静静。

妈妈与孩子不能调频的状况在今天已很普遍,妈妈生了孩子后回娘家住把爸爸放在一边的情形也很多,一年,两年,慢慢地,爸爸不会与孩子调频,夫妻也慢慢地失去相互调频的能力,孩子在迅速长大固化,他也会因此失去与爸爸或妈妈(孩子被家人分担养育)调频的基础,一家人在三年五年后都越来越生活在精神情绪相互分离的状态下。

你或你的孩子、你的一家会与什么相协调最终产生共振呢?你不得不思考!

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之间很难调频,从事法律、行政的人们很难与艺术工作者相互调频,与物对接的物理研究员和机械师很难与人对接,与人对接的公关人员和营销人员很难与物对接。

孩子天生与什么相通、与什么对接是你无法决定的,你唯有适当调频。一个孩子喜欢鼓弄电子器件,你非说他不务正业耽误学习,你可能会强力阻断他对物的应对调频,想让他正经地提高成绩,可事实是你无法真正提高实质并不重要的成绩(尤其小学生),却阻断了孩子可以飞翔的空间。

当妈妈与时尚和休闲对接的时候,她就很难与孩子调频;当爸爸与工作和交际对接的时候,他就很难与家庭调频;当妈妈没有主张总去模仿他人、总去追逐名次的时候,孩子就没有了属于自己的调频对接空间;当孩子长时间不能被父母有效调频,孩子就会报复性拒绝与父母感兴趣的事物调频对接。如果夫妻都向外调频,那么家庭会与谁对接?如果众多家庭没有张力的时候,社会会向哪里调频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