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院校库
图标
热门排行

宫商角徵羽,仁义礼智信

2020-08-23 09:32:58

宫商角徵羽与孩子的成长有关系吗?它不过是古人给乐音起的名字!声音是一种波;光的色彩是一种波;黑天白天反复上岗构成均匀的波,四季交替还是一种波;人触及到物体会给大脑传导个信号,用仪器测一下,是一种波;人思维时能测到波;人的五脏会生出五气(心气、肝胆气、肺气、脾气、肾气),五气有或强或弱的节律,那也是一种波;五气和潮汐使人的情绪高高低低地变化,那不过是一种波;人的意识和情绪产生多多少少的购买行为使经济涨涨落落,那就是一种波;物质过于发达使购买力相对下降,购买力下降影响物质的生产,这些变动使社会极盛或极衰,这样的交替不得不说是波;社会的变动使个人随波逐流,个人的命运是波;一个家族在社会的变动大潮中扮演着高高低低的角色,也是波…

切都是波,一切也都是波动的。波是能,能量是不灭的,它会由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与良性信息共振,让五行系统得到相生的力量。

我们不能让所有的能量只朝一个方向聚集,那会带来拥堵,也会带来爆棚,那只能泛滥成灾!“人法地”,大地从来都是将能量分散开的,每一个物种都不会无限繁衍,物种之间会相生相克,形成循环往复的永生机制,我们的精神能量也需要五行来帮助我们建立永生机制。

声有宫商角徵羽五声,也有心声、肺声、肝胆声、脾声和肾声等五种人声,人声有阴性和阳性的分别。你常听肝胆之声,你会豪迈、果敢、英武;你常听心声,你会悠长、深远、包容;你常听脾声,你会稳定、安宁、沉着;你常听肺声,你会空洞、无主张、无依靠;你常听肾声,你会懈怠、软弱、欲念橫流。肾声就是古人所说的“祸国之声”。如今,唱歌的人情绪或心结各有不同,他们的歌声是五声中的任何一种或是几种组合,你会常听哪些种类呢?你的孩子每天都在成长,你常会给他、他常会为自己寻找什么类型的歌声来听呢?孩子的五气会随着五声朝什么方向跑呢?有过比较的老人们都知道,他们年轻时听的(上世纪)五十年代歌曲与九十年代翻唱的同一批歌曲相比,情感感受完全不同,听后人的精神气也完全不同。同一首歌,一种唱法令人激情四溢,豪迈无比;一种唱法,歌声似是嘲弄、嬉笑,令人质疑歌词,就像茶座里的喝倒彩。人声的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

同宫商角徵羽相应,光波为我们带来了红黄蓝白黑,五色带来的画面有山水,有花鸟,有工笔,有水墨,还有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经典。五色在今天产生了动漫,产生了影视,产生了抽象和夸张。这些看似丰富的画面给我们带来的都是什么感受呢?

美和丑的分别几乎是我们不需要讲解或培训的,名画旁边没有关于美丑的说明书,但名画前的观赏者驻足、长时间地停留就说明,人的心性是共通的,人们心性中对阳极和阴极的分类是一致的。果敢、阳光、喜悦是人们愿意获得的,抑郁、惆怅、凌乱是人们不愿沾染的,人心有着非常明确的正负!那我们如何调整孩子心性中的正负呢?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为什么它如此的重要,以至它在中国的教育中和文化中主宰了两千多年?因为仁义礼智信发挥了从个人到社会的良性作用,它平衡了人趋利的肆意蔓延的心理,它遏制了利欲的泛滥,有了它,一切都会平和,一切都将很好地发展。

为什么周公建设了那么庞大的礼制?想必商末的肉林酒池时代物质极大丰富(如果今天没有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物质的发达程度也不过如此),人的私欲、利欲和本能的欲望发泄到极致,单极世界的单极人性恶性蔓延。想必作恶的不仅是商纣王一个人,上行下效的力量是巨大的!周武王建周朝,周公建礼制,礼制约束了人们行为的肆无忌惮,控制了物质对欲望的强大牵动力,社会安定、祥和、发展了三百余年。

人性的懈怠力量是不需要主动习得的,三百年下来,礼制的约束力消失殆尽,所谓“礼崩乐坏”,唯私的、唯利的、唯欲的心性又开始蔓延,社会秩序又开始混乱,这多么像今天的私有制泛滥、价值得失演绎泛化带来的结果!

孔子五十而研易,发掘人性的阴阳善恶,为乾坤正位,确立了仁义礼智信的人性纲常。但要人被约束,那是多么艰难的事情!又是三百多年的战乱过去了,到了汉代,儒术才放射出了光芒,为“发展生产力”、为推动“人民生活好转”建立功勋!

仁,是我们祖先非常看重的,为什么呢?仁字里的“二”不仅仅是两个的意思,它是一粒种子生长过程中出现的两极状态。你看,种子生长时总是生根与抽叶共存,它同时向上和向下,在外界冷暖、干湿、明暗的作用下加速或减速,它的生长离不开阴与阳的平衡,单独走向哪一边都无法完成生命的持续。当人站在阴与阳的两个方向面前,站在阴与阳的和合平衡面前,站在阴与阳的里表互动状态面前,你我该怎样迈步呢?中国文化中的“取相比类”是很好的法则。

在阴阳的多种状态面前,人可以参观、参考、参照、参拜、参与,然后“仁”悄然而生,这是心性的核心,是我们的核心!当然古人非常重视,今天的人们也不得不重视!

义(義),不是隋唐的哥们义气,也不是我吃羊,“兰”是一个盖子,它可以盖器皿,也可以盖人心;义是“我”要时常被盖起来,不是“我”的消失,而是“我”不要总是出头,“我”出头,事情就会被扰动,事情的结果就会走偏,“我”就会常常失败。义的现代简体字也同样表达了我们在阴阳之间(如夫妻)、在主客之间(如我和他人)、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如甲方乙方)放下绝对自我,相互寻找交叉点,寻找中庸平衡路径的用意,甚至在更大的层面告诉我们,对于主客共同体的利益,我们也可以放下边界,去发现更广泛的平衡点。义是一种心理状态,义也是人与周遭应对的放松、放下的理性体会,怎样在事情面前无我,怎样在群体面前和谐地小我是人们要好好思考的。

礼(禮),在字形的右边,是一粒芸豆弯曲的样子,就像人弓睡的形状。这是表达人显示(“礻”的含义)弯腰鞠躬的样子给人看(简体字的“L”同样表达了示人以或鞠躬或长跪的恭敬样子),弯腰行礼在祭祀活动中是规范行为。在几千年里,礼常常是高贵的物品送来送去,送的目的都是为了完成“我”的目的实现。“礼尚往来”其实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平衡,但每每到了物质极度发达的时期,人心对财物有了里外的分别,礼慢慢演变为换取更私下化的诉求,财物和机会通过“礼”走向私有的“里”,礼会由公示的行为走向私下里的行为。当人成长了仁,内心有了义,在他内心正中就有了做人的“理”,人在内心的理的作用下,可以在他人或群体面前展示鞠躬以礼拜、摊开手以礼让,在功名利禄面前退身以礼义,这种做人的道理使人与周遭更具有协调的行动力,同时它并不妨碍无为而治—无为而至的效果呈现(如果你的视野足够宽)。

智,是每天都有所成长,知是一支箭对向靶心,是有的放矢。当一个人每天都有的放矢,人就会随之成长。成长有正负,当人心性仁,心理义,成长就会远离负面的、阴性的、不和谐的一面。

信,是人如何说话。人会夸夸其谈地说、目无旁人地说,也会畏畏缩缩地说,或者干脆不说。说的人是一种感觉,听的人又是一种感觉。有的人说话总是没人信;有的人说话会很容易让人相信,但事后人会有完全不同的感觉而心生芥蒂;有的人说话会让人信服,并且令人敬佩。到底怎么说才会有好的结果呢?它定与人心有关,与人性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