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是两个个体,但加起来就是最小的群体;夫与妻一阳阴,孩子(个体)与父母(群体)一阳一阴,家庭(个体)与社会(总体)一阳一阴。
总体为母,为坤,为老阴;个体为子,为童,为少阳。母坤(总体)或为阳,或为阴;相对应地,子童(个体)或为阴,或为阳。
总体与个体阴阳对立,在现实中,个体一般是与集体的利益不一致的,所以会说“个人要服从集体的利益;集体要照顾个人的情绪”,古人还说“忠孝不能两全”,“忠”在帝王时代是效忠皇家(“皇家”名为天下为一家所有,实为一家为天下服务,服务的质量如何那又是另外一个问题),在当代就是服务于集体,满足集体的需要和满足个体的需要实在是无法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古有张子房、诸葛孔明、史可法,今有钱学森、焦裕禄、雷锋,他们满足了集体的需要,付出了个人的代价;而顾得家的人常常没有什么大作为,但家庭亲情得到了很好的维系。左顾右盼于个体与集体之间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徐庶进曹营,只可惜徐母有着明确的政治主张而枉费了徐庶的功未成身先退的代价!从历史到今天,许许多多的高级官员无法分清是该顾集体还是该顾个体,鱼和熊掌都想兼得,结果还是害集体保个体,最终落得株连九族或锒铛入狱。—这就牵扯到一个问题:你在集体与个体之间有多大的容量?你要孩子成才到什么程度?
在我们几十年的观察比对中发现,教育关键期的整个过程中,如果你百分百地满足个体利益,成材率几乎为零!在家庭中,父母与儿女是阴阳的两极,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是个体,又是整个家庭的一分子,这个个体与集体又怎么取舍呢?
有的婆婆喜欢孙子,可以为一己的感情而对媳妇谩骂,可以制造关节让孙子与妈妈分离,可以挑拨儿子的夫妻关系。有的丈母娘疼爱女儿,努力地教唆女儿掏空丈夫的腰包,管制丈夫的钥匙,调动丈夫的神经。利己一定制造人与人对立,小到夫妻对立,大到人在社会上处处面临冲突,常常感觉被孤立。人在家里有安全感吗?人在社会活动中有安全感吗?人的未来有安全感吗?
在今天,并非中华文化统领世界,私有化由西到东被无限放大。这是一个单极的文化,这是一个单极的世界,就像一个腔肠动物,它的生命体征及其简单,它的寿命极其短暂。
个体因为他的阴阳强弱的不同,他在集体中会映衬出或木的条达规整,或金的肃杀管制,或火的意气风发,或水的左右逢源,或土的沉着干练。哪一种不是重要的呢?个也不能少!
一个充满活力的团体,一个希望蓬勃发展的团体(无论是社团还是企业),一定要像麻雀那样五脏俱全,它要招募的人选定适合五脏的分工,它的成员一定不能品种单
人才往往不是人数多的那种,人才一定是在这个群体中比较少的那种。比如在一个项目中,有十个环节,每个环节需要五个人,第三个环节工作轻松但已有六个人,第六个环节比较辛苦,只有两个人,你是希望自己也进第三环节还是进第六环节?且慢!在你作答之前再问三个问题:你是否会考虑到人多有被挤掉的危险?你是否考虑过送礼以求自己能待下去?你是否知道后面还有个更大更长期的项目正在考察选拔人才?培养孩子到底是进还是退?你站在多大的局面下看待孩子的成长?
考试卷的难度不会站在最好水平的(阳极)一边,也不会站在最差的(阴极)一边。那么,孩子总是考高分好还是不好?
孩子在集体中总是处在阳极,其个性会向阴极发展;孩子总是处在阴极,他通常会在成年期变成阳性人格。一个人的成功是靠成绩还是人格特性(个性或性格)?其实成绩和性格也常常表现为互为阴阳的关系,二者都会成为成功的因素。
父母该重成绩还是重个性发展?完全专注于考试成绩、名次或超前学教材是明智的吗?完全重视个性发展是可行的吗?
对于一个成年人,个体在几个不同的群体中的角色常常没有太大变化,但是孩子,他在这个集体中可能是木性的,到了另一个集体,他可能就是金性的;他在这个同伴面前可能是收缩的,但在另一个同伴面前他可能是张扬的。因为孩子随时在成长,他随时在与群体互动,他的禀赋随时在向外触摸,它不断在尝试着是该出头了还是隐藏起来,而群体也在众心一致地对个体感觉着,大家会接纳?或者不接纳?人云亦云、与群扎堆的教育可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