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院校库
图标
热门排行

心结、孩子的角色与行为动力

2020-08-20 23:10:23

几乎每一个人的阅历中都有不顺利的阶段,所以人成年后或到老年后都或多或少地聚集了一些心结,这些心结去哪儿了呢?大多都去了孩子身上,因为孩子是自己的,因为孩子的早期可以无条件听自己的,于是孩子因为血缘和心结比衬出的期望,走进了完全不是自己的家庭角色,他慢慢地成为某个长辈(或某些长辈)的角色延伸。他可能是宠物,用来满足某个长辈对爱的释放他可能是玩家,因为爸爸小的时候没有条件玩儿;他可能是笼中的鸟,因为他的妈妈从小就没有安全感;他可能是一匹赛马,因为他的父母小的时候一直因为家境被人瞧不起;他可能是……当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他也许会突然发现自己并不是家庭中的真实一员,他发现自己一直被骗,于是对亲人的不信任、委屈和茫然一下子笼罩了全身,所谓的“逆反”出现了。

孩子扎堆会相互感染,自己到底是什么?自己的状况是好还是不好?你问我,我问你,互相拿别人的情况往自己身上套,无论套对了还是套错了,大家都很沮丧,更加抱怨。于是,无论什么样的成长,在一个心理情况比较复杂的群体里,好像都是不良的。

因为从小就被细致入微地管教,七八年下来,聚集的心结越来越厚重,他们难受的感觉越来越清晰,要挣脱的动力越来越强。孩子们会借鉴交流,怎样能够要挟到父母(因为很多爸爸妈妈常常要挟孩子)、怎样在父母那里争取更多(因为父母都有软肋,听不得“死”、“离家出走”、“不学了”这样的语言)、怎样逃脱琐碎的父母是孩子们最大的行为动力。而这种动力习惯了,它将直接影响到职业行为,因为家庭结构和行为状态是社会组织结构和行为状态的前奏,大量的孩子们没有行为、人生的方向感(考大学是孩子们被灌输了10年的目标,但上大学并不是人生的目标,更不是行为动力的方向!),但他们却有冲破禁锢的动力源,社会组织将面临更严峻的考验!

全国大面积的挣脱动力早已告诫人们,青少年是生活在困局中的,这种困局会在20年后他们担当社会主角儿的时候被集体冲破,这将是极大的力量,它会有破坏性吗?每一个计较分数和作业的妈妈及老师们会思考这个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