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院校库
图标
热门排行

这城里的人原是我的兄弟

2021-01-25 20:08:49

既然曾被称为20世纪80年代香港最重要的作家,西西的作品受到关注与好评本不稀奇;但作为一本旧文新编的小选集,《浮城1.2.3:西西小说新析》能获得包括小思、王德威、李欧梵、莫言、黄子平、郑树森等在内的诸多名家郑重推荐,显然还存在着作者原篇外的其他出彩之处。编者何福仁在前言中开门见山地为我们解题:他从西西发表的84篇短篇小说中选取10篇,试图“从西西回归前的短篇创作,看她如何抒写中港两地的种种变化,如何思考中港两,,。地互动的关系”。作为一名负责任以及对西西作品非常熟悉的编者,何先生除在前言中说明编选题旨外,在各篇之后另做长短不一、“点到而止”的个人阅读报告式的赏析导读,再附若干延伸阅读,书末更有详细的西西介绍、近照与手迹,让人一久未露面的西西的风采,对读者可以说大有助益。

更重要的是,何先生精辟地指出,这些短篇虽然只是因势临即、随时随事、细致具体、独立自足的当下抒写,但如果回头从一个更为宏观整体的角度看,却也“未尝不可以读成一个长篇难怪通常认为“一般来说,选集只是权宜,还是阅读作者一本本完整的书为妙”的西西自己也在序言中承认:“因为有一个主题贯串,可以独立成为整体,好像赋予旧作一个阅读的新角度,于是就有了编选的理由。于是,旧作品也好像有了新的生命。

这些作品涉及的是香港回归二三十年前至1997年这段时间,虽无长篇小说式的通盘考量与构建,却可以说共同刻画与表现了对中国内地与香港都很重要的一个历史时期从《奥林匹斯》《北水》和《春望》反映的中国重新开放和内地、香港沟通交往的时代变迁,到《玻璃鞋》与《浮城志异》折射出的中英谈判“九七”年限问题,从《玛丽个案》和《肥土镇灰阑记流露出的港人身份认同问题,到《陈大文的秋天》和《白发阿娥与皇帝》紧贴的身份转换与主权转移问题,还有《鱼之塑》中记述的“文化大革命”武斗悲剧,合起来看就如同绘刻了一些坚硬如铁、沉重如石的日子,不是长篇,宛如长篇。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作品每篇的写法因应内容的不同需要,运用各种不同的技巧,真正称得上是一篇一貌《奥林匹斯》用一部照相机好奇、探索、印证的眼光审视刚刚结束“文化大革命”之乱、重新打开国门的中国内地;《北水》则主客易位,以一位开封农夫的角度与心态书写内地之变;《春望》整篇纯用人物对话浓缩了所有的时间与空间;《玛丽个案》引用寥八句外地新闻旧闻,再逐句解读诘问、延伸放大、联系现实、点铁成金;《肥土镇灰阑记》则拼贴了《灰阑记》《鲁斋郎》《窦娥冤》等元杂剧,借古仿旧,一炉而冶,推陈出新…这些短篇小说的内容之本与技巧之表相互应答,彼此生发,创造力之深厚令人叫绝,不是长篇,胜似长篇。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书中的导读仍然谨守文学的位置而非过多采用社会学和历史学等学科的分析方法虽然西西本人也只是通过小说的形式把特殊的社会问题转化为艺术,但有心人仍然可以并且应该读出,在所有新奇的、实验性的手法背后,西西所尝试要表达的依然是严肃的现实题材。正如何先生所言:“要注意的是,对现实的关注,小说家的态度并非居高临下,而是本乎小百姓的一种民胞物与之心,其中离合悲欢,也是小百姓的离合悲欢,体现的是一种人文关怀。”从这个意义上说,书中选编的短篇小说,与天马行空的《飞毡》、抽象意味浓厚的《我城》、历史感强烈的《哨鹿》等西西所著、面貌迥异的长篇小说其实一脉相承、互有勾连。

在《奥林匹斯》一文中,照片上不乏“泰山的云彩、蜿蜓的长城、建筑物的尖塔与飞檐”,但照相机的主人、香港人庆却面对这些如“风景明信片”般壮丽秀美的照片感慨道:“人呢,人呢?在漫长旅程中,那些市邑让庆感觉熟悉却陌生;直至在开封看见那些房舍人家、市井风貌,在泰山看见那些行人挑客、家计民生,庆才感慨:“这城里的人原是我的兄弟,今天我来到这里,我看见了我兄弟生活的样子,我亲眼看见,我于是知道。”在尘封的角落里,所有的朴实劳苦、所有的沉默无声,终于穿透了那些浮泛虚饰,让庆得见。

“这城里的人原是我的兄弟”,初见此句时,我竟觉得当出白《圣经》,只因为那种不容置疑的宣告与坚信但圣经》中有的只不过是“这城和其中所有的都要在耶和华面前毁灭”的冷酷,此句却真真能让人落泪。“原是”二字,有一种沧海桑田式的无奈与承受;“兄弟”二字,却又有着血浓于水般的关联与纠缠。这种手足之情的体认与甦醒,在好奇心背后更多的当是香港同对自己身份认同的追寻、探索与转变之旅,也是内地同在改革开放后面对域外全新世界时所受的心灵上的冲击与震撼。感谢西西,用寥数字点出大变迁的剧烈断伐底下小时代的细密绵长;也感谢何福仁,用十篇短篇小说向我们揭示了西西创作的叙述始源、意识核心与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