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院校库
图标
热门排行

你总能活在某个宇宙之中

2021-01-21 02:01:32

“您是否曾经希望能够使时间倒流并变换一种活法?托比阿斯·胡阿特与马克斯·劳讷用一句道出无数人心声的设问,在《多重宇宙》的开篇就向我们展示了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可能性:我们的宇宙仅仅是众多宇宙中的一个,每个人在其他的宇宙中都有貌合神似者。如果你想换一种活法,根本用不着从头再来,因为你总能在某个宇宙中深感幸福、了无遗憾。在多重宇宙中,“任何一个可以设想的世界都实际存在,任何可能发生的故事都会在某处发生”。

可以说,多重宇宙说躬逢其时,简直就是为这个幻想即现实、纷繁复杂、多元化的21世纪量身定做的后现代宇宙观。但多重宇宙的想法其实早就深深植根于思想史中并一再出现,“时而作为预感,。时而作为希望,时而作为信仰,时而作为幻想”。莱布尼茨认为我们这个世界是上帝“可能创造的所有世界中最美好”的实现康德设想过宇宙中遥远外部存在的众多宇宙岛屿在纳博科夫与博尔赫斯的文学作品中,陌生的世界让人既战战兢兢又缠绵悱惻。甚至早在公元前5世纪时,前苏格拉底学派的留基波和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就以原子论为基础建构了多世界的宇宙学:“存在不计其数、大小各异的世界…此处成形,彼处消亡旦相撞,它们就会毁灭殆尽。

可是,多重宇宙说在物理学殿堂中占有坚实的一席之地,还只是近几十年来的事。亚历山大·维兰金对原始大爆炸的研究发现,远离我们的宇宙之外正在不断地形成新的原始大爆炸与新的宇宙,就像泡泡浴中涌现的泡泡,而在这些不计其数的宇宙中必然存在着生物、人类甚或是我们的貌合神似者弦论的开创者之一雷欧纳德·苏斯金德意识到,如果无法从弦论中找到可以推算出这个世界所有自然法则与自然常数的唯一而明确的终极公式,那么弦论给出的每个公式与解或许都对应描述了一个真实的宇宙,一个有着自己的自然法则、自然常数、历史与未来的宇宙,“不受自然法则所禁止的一切都会存在着”。统计物理学的创始人路德维希·玻尔兹曼则认为宇宙是从统计一时冲动的无常中诞生的,是混沌中的一座秩序的岛屿;在偶然所统治的无限宇宙中,“一切皆有可能,一切皆为常态”,所以我们的岛屿不可能是唯一的特例而是存在着大量与我们貌合神似的宇宙。

来自物理学不同分支领域的研究成果却殊途同归于多重宇宙理论,难怪这个看上去无比诱人却疯狂的想法已经逐渐取代了正统的哥本哈根解释,成为被大多数物理学家普遍认可的新的量子力学的正统解释。科学家们对世界观的颠覆之举,连终结了地球静居宇宙中心的设想的哥白尼革命都要相形见绌他们现在假设的不是包罗万有的单一宇宙,而是无穷无尽的众多宇宙天体物理学家马丁·甲斯的说法较为温情脉脉:“我们的整个宇宙,是硕大无朋的多重宇宙中间的一个渺小而富饶的绿洲。”而维兰金则更为直接与无奈:“(多重宇宙说)把人类降级到宇宙中完全无足轻重的地位上,最终完成了我们撤离宇宙中心的进程。

值得注意的是,科学家们对多重宇宙的理解与设想是存在差异的。马克斯·铁马克在《科学美国人》将形形色色的多重宇宙理论分为四个层次的做法,深受学界认同:第一层次的理论认为所有的平行宇宙组成多重宇宙,宇宙间只是物理位置与初始条件有所不同,而物理学法则放之四海而皆准;第二层次的理论则主张众多相互独立的宇宙有着互不相同的时空维度、物理常量与表观面貌;第三层次的理论实际上是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诠释,认为众宇宙的量子状态各不相同,不再并行存在于物理空间内,而是处于数学的“位形空间”或曰“组态空间”里,在世界所有可能状态的抽象空间中分化衍生,就像一株正在生长的树木,生生不息地分枝抽条;第四层次的理论则通过最为彻底地摒弃所有基础法则、经典定律与总括型理论来涵括所有可能的宇宙,就像美国哲学家大卫·刘易斯主张的“情态唯实论”那样,认为只要在逻辑上不存在矛盾的一切可能与其他世界,都确然真实地存在着。

遗憾的是,无论是哪个层次的多重宇宙理论,以目前的实验条件与科学方法都无法予以证伪或证实当光线无法从一个宇宙抵达另一个宇宙、平行宇宙无法被直接观测到时,我们将如何直面这种经验主义层面上关联性与可测性的缺失是背叛经验主义研究的永恒原则、放弃可证伪性这一科学哲学属性,还是坚持对自然科学与抽象构建的开放态度?物理学家对此争执不下,而目前看似唯一可行的对平行世界的检验方法则令人望而生畏:铁马克提议采用“量子自杀”的实验方法,利用原子衰变来控制一把手枪的扳机。随着原子衰变概率的增加,指着你头的手枪迟早会击发,但如果平行宇宙理论是正确的话,在无数的平行宇宙中,总有一个宇宙能让你永不被杀,或者说,你总能活在某个宇宙之中!不过纵使铁马克对多重宇宙深信不疑,却至今都不敢玩一把俄罗斯量子轮盘赌他总不能让自己的老婆孩子在绝大多数的世界中成为孤儿寡母,总不能祈祷让那些在其他世界里的貌合神似者而不是他自己倒地而亡。

“我是谁?”在多重宇宙理论中,这一经典哲学追问已经变成“我是谁?如果我是我,那么有多少个我?”如果我在其他世界的貌合神似者把所有垃圾一股脑儿地丢进垃圾桶,我还有必要进行垃圾分类吗?如果我的貌合神似者每天坐车赠票,我还有必要规规矩矩地买票吗?多重宇宙这种全新的世界观,是否终究只是路易十六在法国大革命当天一无所得地狩猎回来时在日记中写下的那个唯一的字—“无”?不过胡阿特与劳讷并非要读者毫无置疑地笃信多重宇宙的存在,而是想“说服大家相信,去设想目力之外的世界是值得的”。更理智、更成功的文明,更幸福、更无憾的生活可能性,并不会削弱我们在自己的世界中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如黑暗中微光闪烁的光点,从黑暗的无意识的虚无中浮现出片刻”,这种思维与想象力的不受束缚和信马由缰,或许就是我们在多重宇宙中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