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即将成为现实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发现了一种新型疫苗能有效阻止艾滋病病毒(HIV)进入人体,这标志着全球1亿艾滋病感染者从死神的手中傲然走开;工程师已经成功地将从前体积庞大的手机中的所有零部件都放进了小巧玲珑的芯片中,从此移动电话可以“住”在你的耳朵里;通过往人体里注射含有铁元素微粒的抗体,或者控制能激活人体免疫系统的基因,“二十世纪第一恶疾”癌症终于成为医学技术的阶下囚;首辆没有安装仪表盘而且由声音控制的汽车终于上市
很遗憾,它们并非现实。这些发明或创新后面述带着几个数字,2009、2011、2013、2015,预示着它们有可能梦想成真的年份而今年只是2008年。但请不要叹息,因为它们并非天方夜谭或者科幻小说,它们即将成为现实。“21世纪发明简史”,这个书名副题乍一看去像是不合语法,却别致而准确地概括了作者在书中列出的从2006年到2100年各个领域中将要诞生的创造发明。“它们中的绝大部分在科学家们的实验室中已具雏形,其他的也已经被定为下半世纪的科研目标”,而你的生活方式很快就将被这些神奇的科学发明所颠覆。
本书作者埃里克·德里德马丁一直致力于推动科学技术发展,他现在在西门子(法国)分公司任通讯传媒经理,在职期间创立了“西门子创新发明大奖”以及筹备成立了“欧洲发明家俱乐部”。他的复杂经历、多重背景以及广泛人脉,使他能以科学事实为基础,参考了顶级科学家所提供的大量第一手资料,并经过多次采访与反复调查,历时两年才最终编写完成本书。更值得一提的是,多位知名学者、工程技术人员、公司企业管理者专门为本书而组成的科学指导委员会还对书中涉及的新概念、新术语进行了仔细核对,使内容更为权威可信。
通向未来世界的六扇大门书中的内容为我们打开了通向未来世界的六扇大门。在通信交流方面,相关技术的诞生和成熟促进了我们之间的交流与了解等。在医疗保健方面,除了癌症与艾滋病这两大恶疾之外,本书还关注了医学界已经取得的种种进展,如新型抗衰老药剂与控制帕金森氏老年痴呆症的研究计划将使人类延长生命。在科学技术方面所侧重的技术革新领域,“所有二十世纪就已经诞生但仍需要改进的技术都是我们研究的对象”;不透光的墙砖将代替旧式百叶帘,电子卡彻底赶走硬币纸钞,电脑键盘不得不让位于信息阅读系统,智能标签在条形码之后侵占超市柜台,发光二极管力压爱迪生的电灯泡,塑料也在新式材料的冲击下退出历史舞台
在地面交通运输方面的进步也无可限量:高速火车让从巴黎到罗马的路程需时缩短为3小时,真空隧道可以使你在5分钟内穿越直布罗陀海峡,装有全自动导航系统的小汽车在最新的光学识别技术协助下让驾驶员不握方向盘依然能风驰电揧任意驰骋。在航空航天方面,超音速飞机大规模占领了民用领域,轻巧的迷你喷气式飞机成了点头招手便为你服务的“空中的士”,人类将在火星上露营,而来自火星的第一批玫瑰也将落户地球。在能源环境方面,新能源的开发、核技术的改善、非正常气候的预防、易受灾地区人们财产安全的保护,每一个有所突破的新发现,其实都对应着一个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老难题。
技术满足并催生欲望“究竟人类还有怎样的技术鸿沟需要逾越究竟我们还能创造怎样的奇迹?”书中给出的其实不仅仅是现成的回答,更是开放的问题。须知那一行行发明固然激动人心,却仍停留在纸上,唯有加倍的汗水才能不使它们沦为空中楼阁;须知那一列列创新固然将“改变我们的生活”,但在此之前我们必须先将它们确然带入我们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虽是关于未来的想象,却完全不像我们常能读到的某些科普文章或科技读物般信口开河、无处可考,而是反过来用体例证明了自己的严谨与权威:在对每一种未来发明进行畅想时,作者都不忘简要地回顾有关的科研历程,当然,在2006年前的部分都是真实准确的科技史;在每一篇文章末尾,作者都为文中涉及的资料来源或相关科研机构提供了注解,以便有兴趣的读者进行更完整深入的阅览或研究。
从书中我们能看出,在这一个个美好愿望的背后,是人类内心欲望与需要的反映、投射与摹拟。我们欢庆地球上第100亿个小宝宝的诞生(2061年),是因为我们相信科技的进步可以让我们在无限的生存欲望与有限的资源中求得平衡;我们感谢利用恒星能源的星光动力反应堆的启动(2054年)、太阳能和氢能技术的不断进步,最终使可再生能源达到与储量日益减少的传统能源平起平坐的地位(2066年),是因为我们相信科技的进步可以一如既往地让我们找到落伍技术与匮乏资源的替代品,并继续为我们服务;我们庆幸无毒无副作用的网络通信模式与脑力模仿软件“解意人有效地缓解了我们的压力,烟草王国终于在公众与政府发起的一系列抵制烟草活动中土崩瓦解(2072年),是因为我们相信科技的进步可以让我们在不节制自己欲望的前提下更好地满足自己的需要。科技在满足人类的需求后,又进一步催生了人类更高的物质欲望,这一永无止境的恶性循环使我们忘记了对于我们的基本生存与根本生活来说,什么是必要的需求,什么是多余的奢求。我们的欲望与需要如黑洞般难以逃,但技术为我们提供的助力是否足够?
从书中我们能看出,在这一个个前进步伐的背后,隐约可见人类时刻需要警惕的技术决定论与盲目乐观论当弗洛姆所认为的技术理性与梁启超所形容的“以动力横绝天下”的气质相遇,当技术已如埃吕尔所言成为我们生存的环境,当我们真的准备放出现代技术“有机体”这头难以驾驭的怪兽,个体必将被打碎为独立的碎片,技术必将把人的本质化为数量。当目的与手段已经相互混淆,科学技术和发明发现已经超过了本身也应存疑的人的终极福乐而被赋予了最高的价值,等待我们的将是何等残酷的未来?
事实上,科学技术绝不仅仅是器物层面、知识层面、因体为用层面的东西,而是包含了独特的方法、规范与精神,并且与伦理、政治、社会、文化息息相关。从能装入耳朵的同声翻译机(2019年)到创设出在世界范围内通行的唯一官方语言(2087年),反映出人类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破除巴别塔咒语、消除差异、达致普世和睦统一的乌托邦宏愿。
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未来,我们想象中的未来。我们在书写历史的同时成为历史本身,在奋斗现世的不知不觉中成就未来。如今它尚隐于无数种可能的迷雾中,而人类每一点一滴的动作都令它渐渐成形,终致独一无二地显现于我们面前。它是我们用全部的智慧与欲望向时空元素定制的一件礼物,或者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