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院校库
图标
热门排行

山外文化,我们的教青筒重间方?

2020-09-06 02:31:28

从年历的表达方式,我们就可以看出中西的思维不同。中国人比较尊重世事的周而复始,比较尊重渺小的人类和广阔的宇宙间的对比所感知的无始无终,所以中国用哪一朝当家来表达日月更迭;西方用创世纪的起始来表达年月,好像亚当吃了一口夏娃的苹果世界就此生出平坦、美丽、宽阔、笔直的大道,这也意味着数不下去的那一天就是人类的终结。这或多或少总让人想象终结的来临,于是害怕终结的人们设想了越来越多的逃生方案而不是与家园和谐共处。

从火车站或小集市发散开去的放射状西式城市布局不难看出,西式思维是从一个起点走向任何方向的思维,它不分正负,不分适当与否,它不看来去,只看当下的需要。因此西式思维更关注人的感知,也更依赖人的感知。

西方文化从自己能够看到听到触及到的事物开始,一步一步地向前探索,为了有限的精力和有限的人生,他们把世界越分越细,使后人能够接触到的知识越来越局限。人的感知是两厢的,是阴阳的,如冷热、好坏、高低、贫富、贵贱,于是西方文化走进了阴阳振荡的起伏演绎中。

个事物分两厢,向左跑或者向右奔,向左跑到什么长度没有边界,向右奔到多么远没有限制,这会产生过度,过度就会产生问题。政府的权力失控会作乱,美利坚的竞选失控会制造社会矛盾和产生巨大的消耗,人们的愿望失控会产生大量的不良情绪,行为的完全失控会产生强迫行为(比如网购、网游等等),科技发展过度促使人异想天开(觉得自己可以无所不能),物质丰富而炫目堕化儿童(不适当的舒适和认知的不真实),追求高科技毁人于无形(化学武器、核武器、食品不良添加和各种人为污染),利润的欲求促使霸权崛起,欲望的失控会让我们看到生意场上的躁动和破败

从机器大工业的崛起中西方人尝到了曾经想都不敢想的甜头,于是一种思维体系悄然生长起来:一切都是可以流水化加工的,比如公司的运行,或学校的培养;一切都是可以给出定义而万古长青的,比如三点一面,或专家的头衔;一切都是可测量可框定的,比如智商,或人的文凭;无论是家庭还是城市,都不过是天造的机器而已…

西式思维更关注精细和准确。他们对人的评价是固定的,是区分门类的,认为人的成长是可以塑造的,人的成长是可以限定路径的,因为科学的发展方向是勇往直前的,人的认知应该是越来越多的——这种“越来越多”和“更加准确”是建立在对以往认知永恒的确定上的,一旦对以往的认知被大自然给予否定,那么人的认知宽度将被限定。这是从无知到有知的思维形态。

西式思维更认同种族归属和区分血统亲疏,更缺乏种族间的认可和接纳,他们没有融合意识,所以他们的小公国很难合并,偶尔有合并的也很难融合意识形态,于是他们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被限定在种族框架之内

西式思维对对错的划分来源于自己的胜利、成功或获得财富的感受,他们希望用机器的流水化来复制成功或财富,于是机器说明书般的教材和流水化运作的授课形式被制造出来,以为这样可以出现大量的爱迪生和牛顿,可以出现大量的多明哥、贝多芬、海明威、黑格尔或者林肯…

机器是人为的,它是有限定条件的;流水化是效率的,但效率将更快走向衰亡的二八比率。世间本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好与坏从来都是个体在群体中的反差,正义与邪恶是站在群体的平衡——平和状态下的判断,快乐与忧伤、幸福与安详同样是依赖是否与群体和谐的感受。种族是不可以被凌辱的,但种族是可以个体与群体思想融合的。西方的正义与非正义常常不是依据群体的和谐状态来判断,他们更站在自我的立场去评价、看待,甚或指责他人,这种视角是阴阳两极的一端,就像一丛脱离根系的树冠那样缺乏生命力,这样的观念将一次又一次地面临自由落体和艰难爬升。

因时而化的夏长冬藏,而不是春收(收敛)秋种(生发),因地制宜地和合或对抗,这是中国的判断方式,是适合群体的时空法则,是先进而生生不息的文化优势。

西方文化是正负属性的,是阴阳振荡的。西方阴阳属性的文化是树木的一冠或一根,是固定而刻板的,是两极极尽扩张的,是无法相互控制协调的

中国文化是五行属性的,是富有弹性的肉体,是有温度的动物,是可以奔跑、可以小憩的,是可以抱团取暖、共御外敌的,也是可以分散开来,广泛采集和狩猎的。树木无法学习或使用动物,但动物可以学习或使用树木。树木可以嫁接,但动物嫁接就会有很强的排异反应,所以是动物的误以为自己是树木,那就很悲惨了。

棵树是两极生发的,许多树就形成了争奇斗艳的林子,树与树之间是相互竞争的关系。林子中必定要招致动物穿梭其间动物的族内是相互协作的,群间是相互竞争的,一个动物是以安全和防卫为本的,三个动物就生出了关系问题,五个以上的动物就有了社会和文化,树木形态的文化和动物形态的文化基本都有与自然界相似的发展轨迹。实际上,世界不能没有树木,也同样不能没有动物,硬要动物去学树木的好处而破坏了动物的内在平衡是疯子的逻辑。

宇宙是广阔无垠的,我们的未知世界是广大无边的,科技和产业的去向只能是人类文化赋予人的心理期望。

西方文化生于永远无法合力共存的小公国,他们的公国太小,无法调剂资源的多寡,所以他们不是用强势来掠夺弱势,就是依附于强势来获得保全,即便是公国们的衍生国美国也没有更新鲜更进步的思想!他们的目标是财富和势力,他们逐渐明白,用使用价值换得财富比用枪炮掠夺财富更“文明”,而使用价值是什么?先研究心理学,发现人的需求,研究制造需求的技术,由工业而后工业化生产更多的产品,再用心理学研究刺激产品出卖的手段,由人的原生态需求演变为刺激欲望开发需求,由需求刺激(包括引诱)人更多消费。于是我们从见到的最初商品使用价值是为了减少家务劳动,为了减轻工业劳作(或说减少佣工成本),到后来商品越来越走向炫目、炫耳、口舌之快、感官的极致舒适,刺激各种感官的纵欲,人们的贪欲成了财富的铁砂,财富追求者们只要握着满足欲望的吸铁石!人性中的惰性将把财富的追求者们引向哪里?

今天的人们更愿意无休止地买东西,因为所有的衣食住行都要不落伍而不停地更新换代,商店发展兴旺,可网购在“喜新厌旧”的文化框架下正在取代(似乎是淘汰)实体商店,网购正在大大影响着普通家庭的生活节奏,人人都不由自主地花更多时间和更多精力在网上,家务、夫妻交流、父母与孩子的交流越来越不能满足家庭与家人和谐成长的需要,学校也越来越多地想到网络授课,要知道,每一种长期、频繁的活动形式都将影响孩子心性成长的走向!

难道我们将来的生活都在虚拟体系中运行吗?我们好像即将可以摆脱出行、摆脱空间的存在,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不用依赖大地,可以不用依赖身体躯壳?人与人是否会发展到只要灵魂与灵魂的买卖交割呢?人们似乎实的东西越来越不重要,营养素俱全(不过是蛋白质、糖、矿物相加,它不考虑活性五行的生克意义)的套餐比五谷杂粮更常见,买到的东西常常被取走了精华,课堂讲解也经常被老师题纲化和追求干货化(是相对于考试的“目标专一”,不走弯路,少拖泥带水),甚至学习可以不用实验,人的成长可以不用大自然而只要依靠学籍,人的快乐更需要靠买卖东西来获得,为什么不用虚的东西来让自己快乐呢?—当然人们正在网游和网恋,这不是虚的东西在满足快感吗?人们似乎不再需要晒太阳,人们要晒的是工资单和奢侈品的用度,西方科技还在花重资继续对接着人的感觉和灵魂!这样的虚态似乎不再像佛教所讲的阳界了!

中国曾经的本土工业并不追求发达极致,首先中国的特有技术支持着本国用度和他国贵族的虚荣,我们不缺钱;其次中国文化追求戒欲,认为悲哀正是纵欲极致的钟摆回归,所以中国的产成品并不用于刺激感官。三是中国文化追求濡养人性,所以中国文化下的产成品以艺术审美为价值附加,而附加值上去了,国就更不缺钱了,因为审美是没有国界的,更没有年龄、时代的界限!这是多么人性化的认识啊!

正因为小公国们的小,所以他们更愿意维护小的利益而不顾全局的平衡;也正因为他们小的视角,他们眼中的世界总是被分割。从英国的圈地运动开始,世界的版图被分割到天涯海角;哥伦布拼死到大洋的尽头去攫取黄金带来了另一种思维体系,那就是瓜分,然后细细研磨。自然界一再被切割成数理化,切割成各种产业,分化出各种行业,然后细细研磨人们的需求和刺激欲望。从数学被用于物理实验开始,西式思维就被分割成三段论的论点、论据和结论;从物理被用于电力开发,切割矿石、抽取石油就有了驰骋的空间;从化学被用于工业,分解石油、切割生物基因好像科学的意义就是让一切变小,变到比夸克还小,最终在每个变小的环节里炸出金钱的油脂

谁能说人类能用完所有的土地?谁能说自然界的科学只分数理化?谁能说三种颜色产生的姹紫嫣红是逻辑的?谁能说地球的资源必须被知识的指引用尽而不可复得?谁能说生物基因的切割可以随意到任何生物(包括人)?谁又能说人心可以被切割到只剩下赚钱和纵欲?—极尽其实不可能出现,因为还有二八比率,每到二八出现,极尽就即将覆灭,人们不得不重新再来!

阴阳五行的文化是太极的整体文化,我们不会把一个美好的东西割成碎块去研究,我们做出的东西大多取材于整体。瓷器的原料是泥土而不是土壤提取物硅,瓷器的价值在于工匠的烧制工艺、器物的造型艺术和绘画艺术;丝绸的原料是蚕丝而不是化工提取物涤纶,丝绸的价值在于纺织的锦缎工艺和图案艺术;中药取材于植物和动物,中医并不分解动植物的“有效”成分,因为中医确定人的健康来自外界对病人影响所形成的五行生克平衡,中医因此可以不用大动干戈心脏搭桥而治好心脏病(有当代实例技术为证)。事实上,这种认识是生态的。

今天的西方科技已困窘重重,乏新可陈,今天的中国文化仍然光芒四射,中国的本土发展模型才是可持续,创造美的技术和释放美的文化艺术才是高附加值!我们需要政治(金)经济(火)、文化(土)、民生(木)和人性发展(水)之间五行相生的良性发展道路!这条路不正是教育的未来吗?

文化的发展除了有东西方认知角度的不同,有高级低级之分吗?或许从周公建礼以来,中华子孙就逐渐明白,人不可以恃强凌弱,因为人的强弱不是永恒的,春秋五霸持续了多长时间呢?人要张弛有度,因为环境并不总是友善开放的,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结局是可悲还是可笑?男女不可以无尽陷入欢爱,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除了左右,他还有上下,他在上下之间还要承担责任,并无野心的杨玉环怎样绵绵情意地毁了李隆基的前唐盛世?长幼要有序,因为人的内心永远需要被尊重和被关怀,在特定场合,人总会遇到是先还是后、是服从还是被服从的问题。被尊重和被关怀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需求,一旦基本需求被践踏,人与人轻则矛盾冲突不断,重则杀人劫掠!吕布多次弑义父无论原因何在,症结皆来自长幼无序,这正是他最终给自己带来灾祸的原因,他因此成为别人(刘备、曹操)眼中的反骨!舜虽吃尽了父母兄弟的苦头,却仍然坚持在家长幼有序,这样做他不但得到了广为流传的美好评价和信誉,更使他潜心下来充分实践,让他懂得如何处理事情才会有好的结局,从而自我修炼成治国安邦的才能。进退要有度,因为世界是起起伏伏的,中华五千年的盛衰沉浮历程说明,没有永远解不开的困局,也没有长盛万万年的美景,爬上高山的尽头就是悬崖峭壁!

再来看看西方外来文化,他们的哲学从苏格拉底开始直到今天一直在否定过去,他们的技术一直没有放弃否定过去;由他们的成长历程而来,他们的观念是新比旧好,孩子很可能就比父母更创新,于是他们可以父子长幼错序,他们的人文也并不纠结亲情的疏密、秩序错乱是否有失颜面。自从开启了大工业,他们认为世界的发展可以勇往直前,财富的赚取就像大河入海,滔滔不绝,他们忘记了还有诺亚方舟的困境,也忘记了基督的信徒们妄想建造通天塔造成了怎样的乱世?有史以来,他们的 PARTY是以社交为重头戏的,他们的家庭可以任性地分裂和重组,他们的孩子常常缺失成长,他们的成年人比较不会为家庭的短暂有太多的悲伤,他们可以“家丑外扬”,他们感情上可以接受孩子成年后不与自己的长辈来往,他们的思维和情感可以单调,他们能够将情感关系与情意相脱离。这一切给他们的思维和行为定出了单调的框架,那是什么呢?就是他们的两极思维,他们只分强弱、穷富、男女,支持和反对,满意和失望。这是太极生两仪的初级阶段。

中国龙的样子:他五脏俱全——心肝脾肺肾,他五情俱全忧思悲恐惊,他五器俱健——头尾角鳞爪,他行动关注五方前后、左右、上下、进退、内外,他的品质具有五性—张弛有度、侠肝义胆、千变万化、连绵不断、上天入海。

心肝脾肺肾,既相生也相克,人的心情好坏直接影响人的内五行是否通达相生;忧思悲恐惊,每一种情感都将影响人的相应脏器是否健强;人有时间的方位,有空间的方位,有职业的方位,有家里家外的不同方位,有做还是不做的行动方位,这些方位站得对不对自有后果为其带来悲伤或喜悦,也就直接影响着健康和幸福感。中国人的性质里,有大量的东西由文化进入了基因,他们思维灵活、有弹性狭义之气内外有别应对矛盾危机变化无常,近乎诡计多端;能够顺大势而长生,体量大而前呼后应;能够使经络通畅、地天交流而不阻塞,吉祥如意!这是每一个人的文化进步,也是每一个人生存环境的复杂多样,于是人的方位也并不是那么容易辨别。人的健康水平又影响着人的应对能力,人的应对能力又产生令人悲喜不同的结果…这是大五行不停地向下衍生小五行,这是复杂的—比外来文化更复杂的系统。

但是在我们的教育环节中,从幼教的蒙台梭利、右脑开发,到重点大学不停地向政府要钱去外国购买所谓精英或精英课程,在中国即将领跑的时代,这些教育行为会给人性发展、工商发展带来怎样的走向?要知道,无论是殷商时代,还是任何一个中国鼎盛时期,人文的发展几乎都被限定在300年左右,当今的西方强势文化已发展300余年了,我们是跟尾,还是可以跟尾的同时再开一个头?我们需要蓄势待发!

外来文化以增势、扩财为目标,它以大工业为开端;它的理论、学术、技术、学科设置、社会规则以人的愿望为出发点;它们会随着时代的向前推进而不断变动,它们是纬的文化。纬的文化我们可以学习、效仿,但我们不能认为那是亘古不变的,所以我们的教育中有关外来部分的,一定要随时注意使用的时间限!比如我们效仿英文的教学手段学习中文,一百多年下来(五四运动以后),它并不成功,就说明我们陷入了局限;学习数理化对于我们是思维训练,是理论认知,但数理化在西方的中小学课堂里早已是学生认识自然的观察点,我们死抱着教条不放就会对学生的创造力造成遏制;再比如本书后续会谈到教育中的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的类型会随时代的变化而使解决方法也随之发生变化,不同时期出现的主要问题也会有所不同,就像本书所谈的教育问题也仅限于近五年十年有意义,解决问题的方法、分寸也会随着时事的变动而偏离重心。社会大概是五年一小变,十年一大变,如果用教条的眼光来看待具体事物,再加上维护个体利益因素,恐怕很难谁说服谁,更无法进入解决问题的程序,

纬的文化可以变成钱,经的文化无法直接变现。在私有化的驱动下,人们更逐利,所以人们更愿意学能够获利的文化;如果能够直接获利,最好学习只限于能够获利的那部分就够!但钱比以前好赚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了,我们的医院都在扩建可还是无休止地排队;我们在大街上走,更难发现发自内心的笑容;很多人睡不好觉,因为他们无法不紧张,他们也不清楚为什么紧张不安总是挥之不去。人们更容易遇上大家庭(三代人以上的家庭)矛盾,更不信任婚姻的安全,老板无法放心地任用员工,职员更不敢依靠单位,朋自远方来为什么要“不亦乐乎”?他难道不是有求于我吗?他不会是骗我钱的吧?

经的文化是让人心安定的文化,是可以平衡冲突的文化,也是安邦立国平天下的文化。我们的生活幸福感并不来源于富,但在私有化的社会里我们更恐惧穷,我们几乎不能容忍丝毫的“变穷”,更何况变穷比变富要容易得多!经的文化让我们可以明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实质,也可以让我们心悦诚服地按它的要旨去做,而这样做的人无论人生境遇有怎样的变化他的内心都是安定的,他的幸福感指数是绝不低的!

经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中国纬的文化建立在它的框架下,我们中华儿女为什么要放弃呢?外来文化是纬的文化,它又被限定在两极概念之间,也可以说被限定在人心的两极之间,它的时空是有限的,他们的感知是局促的,就连很有用的唯物辩证法也受到了感知局限的影响以至不够充分客观,它客观的部分也只不过描绘了中国易理哲学的一小部分(它唯一对中国现实有帮助的是它容易被当代人理解)!我们需要重视经的整体宽度,也需要分清纬的界限。外来文化无法脱开中国经的框架,我们更不能把外来文化当永恒不变的东西来学。

中国人有龙的特性,这种特性使人有更强的生存能力,这种更强的能力又容易生出“大我”的心态。外来文化简单,简单的氛围成就简单的心态,所以很多他国科学家、教育工作者都比较小我,他们会追求事物的本质,比如居里夫人,比如华人留学生贿赂不动他的考官(2013年4月发生)都是例证。在国内,越是比人社会角色高的人就越是大我,于是他们的做法常常有失偏颇。

到处都是炫目,有多少知识阶层可以抵挡?他们还能潜下心几十年观察比对吗?还能走入原始地带去采风吗?还能深入民间发现所谓“高附加值”的源动力吗?知识的走向在哪里?

考试制度似乎被看成教育失败的祸根,可是我们上千年的时间都在考。我们曾经考的是学了之后用到什么水平,今天考的是会了几样。然而今人有多少可以将所会变成所用?网络里谈到的“天下文章一大抄”说的不是学者(包括研究生)有多会,而是说所学不会用!

大我意识会帮助成就大我状态,老师的任务更多是为了“我的”学生考高分,家长的选择是让“我的”孩子每一步都最好。幼儿创造力的思维基础还没有打好就开始学拼音、学英文、学珠心算,小学生思维宽度还没有建立起来就开始(早的甚至三年级)忙着小升初补习,中学生需要思维能力时没有思维,取而代之的是妄想和遐想,需要动手能力的时候没有动手的条件……大我将孩子的教育本质挤到哪里去了?孩子的时间到底用到哪里去了?

改革开放最初,真理标准问题导致最轰动的大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今天为什么只有在考的框架内才可能是才?事实上,社会实践才是检验成长水平的大考场,社会实践也可以塑造大才!中国的科举制度(体制内,更多经的习得)和师徒制度(体制外,更多纬的发现和传承)共同建设了成就人才的开放格局,越是大才,越是在开放的成长道路上出现!我们没有理由用西式的校园来框定知识的绝对永恒,也没有理由用西式的学历来框定人才的早期成长轨迹,否则“大器晚成”还有什么思考价值?

享受与创造力几乎是完全对立的。我们一天比一天日子更好过,父母最爱孩子的方式莫过于给孩子更多用度,但孩子们常常没有方向感,那这么多钱怎么用呢?不是相互比着花钱,就是看什么能让自己更舒适,进步的目的就是享乐(“日子好过了不快活快活嘛!"),这是大多数爸爸妈妈的想法,也许这种想法没有错,可爸爸妈妈们为什么还要期望子女成才呢?

享受是一个品尝的过程,创造是培植、采集和酿造的过程孩子朝一个方向成长下去,就很难再另起炉灶,他适应了一种与环境相应对的方式就长成了一种性状,他的触角可能是大虾式的,也可能是章鱼式的,但不可能同时两种都有,这就是孟子所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我们可以坚持用最普通的教室,我们可以不给学生用舒适型的电器,我们可以让学生暴晒,我们可以使学生跑到腿软,我们甚至可以使教科书不那么鲜艳。但,那会使父母们跳起来的!怎样让学生们的精力用在成长上?怎样让学生的思维重心落在书中的内容上?

背着书包走出家门的样子不一定都是在成长,看书的样子不定是在思考,课堂上学生们的思考不一定跟教学有关,作业的效果不一定是熟练和明白。怎样的做法才是学习?学生们怎样可以开启内在动力?

中国的教育不能绝对期望西方“强国”只言片语的输入,中国的教育不能只看重形式(西式的外壳,本土狭隘思维的内核),中国的教育不能落在眼前(强国常常是时间并不长的一个群体表现),中国人心中有早期文化的内在(有精华,也有糟粕),中国文化已延续七千多年(记载在案的也有两千多年),中国文化的现在不能与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效果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