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让自己感动的段落才值得摘抄,比如遇到以下的的情况时:第一次看到这种描述,可以把那种感觉表现得那么好。”“原来还有这种看法!“这种说明让人信服。”这种表现太酷了!”“虽然不太懂什么意思,但还是觉得挺棒的。”
重点是,一定要摘抄让自己心动的语句。至于其他的内容,不管是客观来讲很重要的段落,还是作者想强调的部分,只要没有共鸣,都不用摘抄,毕竟那种内容只要看看目录和前言就懂了,其他人会在博客或亚马逊书评里替你总结好的。带着主观的心情去读书,是学者和编者都没有的、只属于普通读者的特权,应该放心享受才是。
另一方面,选择摘抄段落时,不是找让人觉得“理应如此”的文章,而是觉得“这么一说确实有道理”的内容。读过一本书以后,对书中内容感同身受固然让人心情愉悦,但这也代表这次读书没有给你带来新东西。相反,如果一篇文章颠覆了你之前的想法,使你的认识发生动摇,在抄写和重读的过程中仍然会让人信服或是感觉震撼,这种文章才是值得摘抄的。
如果要摘抄的文章太多了,该怎么办呢?首先要经过严选文章来减少摘抄量。如果文章实在太长,就选择其中一个段落摘抄。找出代表这篇文章的关键句或者抽出关键词,削减不需要的部分。几个月后重读时再看到经过提炼的摘抄段落,虽然一瞬间看不太懂,但是几秒钟后就会反应过来,这样的摘抄效果是最理想的。
如果只看摘抄还是不懂,可以参考前述例句“作者说世界上的自杀者比在战争中死去的人还要多”,在☆记号后面的评价栏做好补充说明。
筛选关键句的工序本身也是一种重读。筛选关键句,就是在文章中找到所有语句围绕的中心句,而找到最能代表这次读书体验的语句是最理想的状态。举个例子,同样是比喻,把一件事比喻成下棋和打棒球在人心中引起的共鸣是不同的,这就全靠你的主观选择了。
抄写太长的文章太麻烦,但又找不出合适的关键句的时候,可以把小标题抄下来。小标题是作者或编者倾注了相当多的心血提炼出的语句,可以将其当作最具代表性的语句摘抄下来。
还有,如果在一本书上做了很多标记,那么在写读书笔记之前还是暂时将其放置一段时间吧。即使是读完后认为受益匪浅的书,过一段时间以后也会变得“不过如此”,需要摘抄的内容也会随之减少。正因如此,放置一段时间后仍然经得起考验的文章,才真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