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完读书笔记以后,如果笔记本里有这本书的书评,建议重读一遍这篇书评。假设几个月前你在看过书评剪报后买了一本书,这几天刚刚读完。采取“葱鲔火锅式”或“剪报式”笔记法做完读书笔记以后,可以重新往前翻阅笔记本,找到之前的书评重读一遍。
读书笔记是自己和书的对话,所以不需要别人的观点,但如果在做完读书笔记以后重读书评,就可以参考“第三方的观点”,换个角度审视自己的这次读书体验。于是你会发现,“原来对自己来说有着某种意义的书,在这个人眼里是这样的”。
当你感受到自己与他人观点上的差异,就可以在读书笔记里补充一些内容了。我甚至还会把笔记本里的书评重新复印一遍贴上去,虽然内容有些重复,但是更方便参考。让我举个现实的例子来说明吧。
几个月前,我在浏览《读卖新闻》时,看到齐藤美奈子的连载《名作背后的故事》里提到了冈仓天心的《茶之书》,当时就觉得“几年前我好像读过这本书,当时很受触动,不如再看一遍好了”,于是我把报纸上的连载剪了下来。
隔了一段时间后,我终于开始重读这本书了。这次我把重点放在了第四章“茶室”上,并展开了写读书笔记的工作。人无法同时倾听多首音乐,这是因为想真正理解美的事物,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点上
☆只有不断地削减和精炼,才能更接近事物的核心。“一丝多余的东西都没有”其实是一种奢侈。(P59)O实际上我们常常因为虚荣心过剩、过度表现自己而苦恼,有时候连退一步只做到自爱都觉得索然无味。☆这句话真妙。通过在茶室(空间)里倒茶(行为),使自己摆脱了自我意识。日本人的精神文明在镰仓和室町时代简直到达了顶点。
直白地说,我是为了让混乱迷茫的心平静下来才开始读《茶之书》的,摘抄完文章以后重读书评时,却意外发现自己读这本书的方法是错误的。
比如,针对《茶之书》一书结尾千利休切腹的场面齐藤是这样抒发自己的感想的:最后的荼会之后,千利休穿上白色寿衣咏唱了辞世的诗句。“汝来吧,永世不朽之剑!见佛杀佛,见鬼杀鬼,汝将开辟出汝之道路。”然后,“利休脸上浮现出微笑,去往未知的天国”
这也太酷了吧!啊,确实壮烈,但这本书里写过这样的片段吗?我重读了一遍《茶之书》,发现作者真没这么写过,有的只是两句简短的绝唱:人生七十,力围希咄,吾以此剑,祖佛共杀。利休脸上浮现出笑容,随即命赴黄泉。
出于好奇心,我重新研究了书评,发现原来是翻译的不同(《茶之书》以英语撰写)造成的。齐藤的书评是参考讲谈社学术文库版的《茶之书》而写的,而我读的是岩波文库版。
但我还是好奇为什么这首辞世诗会被翻译成“汝来吧,永世不朽之剑”,读过岩波文库版的解说以后,我发现利休的诗句中的“力围希咄”是一种感叹词,相当于“哎呀”或“怎么回事”,这样的译法也有道理,这让我对英文版原著充满了好奇,还想读一读讲谈社学术文库版的翻译。
看来读这本《茶之书》,不止能领略茶中蕴含的精神,根据阅读角度的不同,还可以认识利休和冈仓天心这些为了“美”而付出生命的人物—通过书评,我脱离了我习惯的角度,看到了完全不同的一本《茶之书》(见图
由此可见,对比书评和自己的感想,可以让后者变得不那么绝对化。所以,只要把书评报道保存好,多读几遍,就可以享受多重的读书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