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指的是一个人对于自己能否完成某项具体任务或能否应对某种情境的感受,它涉及能力判断、信念觉察和自我认同,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 Albert Bandura)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而后被大量发展心理学家、教育心理学家和积极心理学家深入地研究。它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选择。”班杜拉在他的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中这样评价自我效能对人的影响。的确,一个人对自我的评价和态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模式、情感反应,进而影响他们新行为的习得、好习惯的养成以及抗击挫折和压力时的表现。
美国现代主义诗人爱德华·卡明斯( Edward estlin cummings)说:“一旦我们相信自己,我们就能用好奇心、求知欲、愉悦等一切能够展现人类美好品质的体验去冒险。”而孩子对于自我的认同,最主要的来源之一就是表扬,而这些孩提时期建立起来的自我认同,也会成为他们日后投入成人世界的重要心理能量储备
在很多情况下,让孩子打退堂鼓的并不是难度太大的任务,而是他对自己尚还缺乏足够的信心和认可1996年,班杜拉率领研究团队调査了279名11~14岁的孩子及他们的父母结论很好地证明了孩子和父母双方的自我效能水平都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同时,父母对孩子的激励方式也非常有助于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水平
然而,并不是只要“夸”孩子就能起到好的作用,真正优质的激励行为是建立在以下三个原则基础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