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普遍认知,构成了这个时代全世界最大规模的周期性人口迁徙。究其原因,就是家庭为每个人都提供了一个身心的避风港。然而,在为孩子储备独立资本方面,家庭所扮演的角色,可不仅是个港湾而已(免费书享分更多搜索@雅书.)。
绝大多数中国的新生儿在度过了出生后80个小时左右的观察期后,就和自己被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妈妈一起离开了医院的产科大楼,上车回家。而这个“家”,将在方方面面影响孩子的成长,除了给他提供安全感和庇护之外,父母、亲人、家庭的关系网络都会给孩子的独立资本发展提供三条通路:掌握技能、纠正问题充分练习。
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总是让人感到难以捉摸。虽然已经有大量研究能够表明,某种养育模式或者教养方法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好处,但在家庭对孩子的塑造这个话题上,理论和实际总还是有些差距的。很多次我外出讲课,都会面对一些这样的质疑:“老师,我认识的谁谁家的孩子就不是这样的!”“我爸当年打过我,你看我也没怎么样嘛!”“我有个朋友,做的跟你说的完全相反,可他们家孩子特别优秀!”
我觉得我们不应该刻意回避这种让人费解的矛盾。的确,很多有出息、有名望的人,他们的父母都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有文化,有的没文化;有的有钱,有的没钱;有的信奉严苛教养,有的采用放养方式他们唯一的共同点,可能就是没看过一本像我们这本书一样的讲科学教养的书籍。上小学的时候,我看过一套叫《自古英雄出少年》的书,甚至发现“自幼丧父”是很多名人故事第一页就会出现的字眼,以至于让我一直对成功的条件多少有些误解。
这种事情可不少见。我们还会看见各种让人痛心的社会新闻,比如高知父母把孩子逼到厌学,高官爸爸养出了叛逆儿子,中产阶级的家庭生生把孩子逼到走上绝路……而这些父母好像又都信奉着某种颇说得通的养育理念
但是话说回来,我们不应该让经过筛选的媒体内容,以及我们自己的个人见识蒙蔽了双眼。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肯定是显而易见的,而我们要从一个更大的框架上去认识这个问题。
家庭对孩子最基本的影响,在孩子没出生的时候就决定了,那就是遗传基因。你的孩子是不是双眼皮,有没有乳糖不耐症,到了50岁是否容易谢顶,这些基本都由你和你配偶的基因决定
家庭对孩子的第二个影响来自家长与孩子的交互。你怎么跟你的孩子交流互动,比如如何教他东西、如何帮助他改正错误的想法与态度、如何夸奖他、如何与他争吵、如何跟他体验一家人的温馨时光,这些都是互动。孩子通过跟你的互动,逐渐掌握了怎么去跟别人互动,进而发展到有一天你不在他身边时,他依然可以独立地完成与外界的良好沟通。
家庭对孩子的第三个影响来自家庭环境。家庭的环境决定了孩子有没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新的事物、实践新的技能、练习并提升自己独立的能力。你想让个孩子系统地掌握西餐礼节,恐怕首先要有带孩子吃顿牛排的钱吧?你想让孩子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恐怕首先要让孩子看到他的爸妈就有个大书柜吧?你想让孩子有朝一日出国以后,不要仅仅混在本族人群的圈子里,而是更多地跟外界文化和学术“牛人”多多交流,那你自己首先就不能在跟“老外”打招呼时发怵吧?
家庭对孩子的后两种影响,都会有效地落实在孩子独立资本的储备上,同时也是我们将在这一章深入讨论的重点内容。有很多技能,是孩子需要在家庭环境中掌握、打磨与练习的,从生活到社交,不一而足。
所以,接下来我们会讨论家庭如何能帮助孩子建立起基本的生活习惯,比如好好吃饭;也会聊聊家长跟孩子交互时需要注意些什么,比如怎样尊重孩子逐渐萌芽的自我意识,以及怎么让孩子学会合理地向外界提出要求;同时,在亲子关系方面,我们也要避兔孩子走向两种极端,一种是成为“黏黏糖”,一种是变得太高冷”;除此之外,矛盾的爆发是难以避免的,而如何处理它们则是重要的独立技能,在本章的最后两节,会重点加以探讨
所有这些技能,都是先在原生家庭中培养起来,再被孩子带离家庭,甚至带入自己组建的新家庭中,而这些都将是孩子在独立成人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傍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