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研究都发现,一旦孩子可以通过“良好行为”来兑换“实际利益”,就会导致他对物质,尤其是具有货币属性和一定流通属性的物质愈发敏感,那么他对事情本身的投入程度就会愈发下降
结合我们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比如你这样鼓励孩子:“你今天表现得真好,妈妈给你买辆玩具车。”这种做法就是把鼓励变成了奖励,而奖励又让孩子的良好行为变成了交易所需的商品。其实,孩子那些好的表现很有可能是发自肺腑、打心眼儿里做出来的,可恰恰是家长“恩典”的一辆玩具车,就把孩子的这种主动性和内在动机给物质化、奖励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给货币化了,看似是个“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双赢局面,可实际上家长轻而易举就毁掉了孩子对这件事情真正的投入与热忱。这种现象叫作“挤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