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院校库
图标
热门排行

货币版《达·芬奇密码》

2020-06-05 14:51:54

年少时看卫斯理的书,论情节的扣人心弦不下金庸,论想象的灵动无拘不输古龙,但在逻辑的细密严谨方面则极似梁羽生:初极诱人,然则每下愈况耳。常常是线索繁多,头绪纷乱,待最后的推断成为死结时,卫斯理却一下子跳出来说:一切的百思不得其解,都是因为外星人!后来看到著名的奥卡姆剃刀原理: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或者说,如果两种理论都可以解释同样的现象,则应该使用需要最少假设的理论,直至新的证据确然支持另一种理论。由此看来,卫斯理的小说固然可以自圆其说,但从逻辑上说却类似于层层叠,架床构屋,为新而新,因奇而奇。由宋鸿兵编著的《货币战争》近来颇为热门。作者提出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论点:二百多年来的世界历史看似波诡云、跌宕起伏,其实只不过是以欧洲的罗斯柴尔德家族为代表的一小批隐秘地操纵巨额资本的精英私下掌控与谋划的结果。他们为了取常人永远无法想象的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力,竟然可以运用自己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惊人力量,使有效运行数世纪的金本位货币体系轰然崩溃,让惨烈的两次世界大战中疯狂的战争机器成为自己的印钞机,甚至任意以刺杀的方式警告或清除林肯、肯尼迪、里根等不听话的代理人。

作者为中国所提的政策建议是恢复金本位,杜绝疯狂发行货币所导致的流动性泛滥,以便在未来新的世界金融制度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作为一本少有的中国人写给同看的通俗国际金融历史读物,它唤醒了读者的风险意识和怀疑态度,让读者了解到癫狂的中国金融市场与全世界积聚多时的金融泡沫背后,是人造出来却越来越难以驾驭的资本的可怕力量,甚至还有某些既得利益集团的幢幢鬼影。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成功地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可惜的是,书中不少经济学、金融学的细节疏漏与理解错误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全书的说服力。姑且不论废止多年的金本位是否真的可以有效遏止通货膨胀,世界财富总量是否由此将受限于全球黄金总储量,只需想想:如果真的倾举国外汇储备购买并囤积数千亿美元的黄金资产,将对黄金市场产生怎样灾难性的后果?如果上述的精英阴谋俱乐部真的存在,岂会坐视不理中国政府公开的大规模资产结构调整?更遗憾的是,作者向我们提供了国会记录、政府文件、商业备忘、私人谈话等数百种看似丰富的史料,但对这些论据的可信度大可存疑。人物心理描写与幕后交易、秘密会谈的记载大量征引却不注明出处,再辛苦得来的孤证与野史大概也做不得数罢。

最重要的是,书里的论证过程有待商榷事实上,本书中的阴谋论在一定程度上是冗余的,因为阴谋论的假设前提繁杂,而其他可供替代的讨论货币体系的非阴谋论经典著作与历史资料汗牛充栋,具有同样的解释力甚至更加令人信服。当代政治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爵士在《我怎样看待哲学》里曾指出:“阴谋理论认为,社会中发生的一切坏事,像战争、失业、贫困,都是某些有权势的集团直接设计的结果。这个观点广为传播,虽然我相信它是一种比较原始的迷信。”有趣的是,奉波普尔为精神导师的索罗斯被宋鸿兵看作前述精英阴谋俱乐部的代理人。其实虽然波普尔将封闭社会定义为政治权力和社会财富支配权集中在少数人手上的社会,但这并不代表着他主张阴谋论。很遗憾,本书作者也犯了这样的错误。从本无必要的阴谋论先验前提出发,用自己预设的理论对原本生动丰富的历史事实进行肢解、挑选、分拣,并且单用因果分析法过于简化了逻辑推理过程,说是杯弓蛇影、以繁代简的多疑绝不为过社会转型期中的不自信心态,开放条件下对外部环境的疑惧,或许都可以部分地解释为什么作者采取了阴谋论取向,写出了天马行空的网络架空历史小说。怀疑一切的原则不仅仅意味着酣畅淋漓地解构,还要求负责任地重构。相比之下,约翰·戈登著《伟大的博弈》厚重而不沉闷,敏锐而不偏执,生动而不轻佻,很可以为《货币战争》的编著者提出经典的完美标准:你可以不严肃,但是不可以不严谨。阅读的一时快感不能代替严密的逻辑与严格的标准,没有了可信的论据与必要的论证,再令人称奇的论点,再令人动容的战争,也只不过是货币版的《达·芬奇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