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院校库
图标
热门排行

我们都是萨缪尔森的学生

2020-06-04 06:29:14

12月13日晚逝世的保罗·萨尔森,绝对是经济学界的传奇人物:21岁时就已先后获得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学士与硕士学位;26岁时取得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曾师从熊彼特、列昂惕夫、哈伯勒、汉森等一众大师;32岁时被麻省理工学院聘为全职教授,并荣获美国经济学会颁发的第一届贝茨·克拉克奖章,该奖项是用来褒奖40岁以下最为杰出的经济学家的;3岁时担任计量经济学会的主席;46岁时担任美国经济学会主席;55岁时被授予第二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看到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主席詹姆斯·波特巴对享年94岁的萨尔森的悼念之词时,相信每一位学习过经济学的读者都会深以为然:“我们都深信他在经济学科的综合与创新方面发挥了绝对关键的作用。如果经济学没有萨缪尔森,人们就会像在牛顿出现之前处理力学问题那样(茫然无措,艰辛无比)。

1970年,当萨缪尔森成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第一位美国人时,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公告称赞他的著作“几乎涉及了当代西方经济学的所有领域”,认为他大大提高了经济理论中的科学分析水平,在此方面没有任何当代经济学家可与他并肩媲美的确,光是萨螺尔森的五卷本《科学论文集》,就收入了他50年间的388篇论文。微观经济理论、静态与动态均衡、局部与一般均衡和福利均衡萨尔森可谓是重写了主流经济学理论的核心部分。而从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的显示性偏好公理,到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萨缪尔森斯托尔帕定理与完善赫克谢尔-俄林模型的要素价格均衡定理,还有宏观经济学理论中的乘数与加速原理相互作用、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乃至福利经济学中的社会福利函数,经济学的各个分支领域中,无不留下了萨尔森的名字与足迹。难怪他能信心满满地宜称:“我的手指动过了每一块馅饼。萨缪尔森坚信,没有数学形式的经济学理论是不系统的,也是不明晰的。通过《经济分析的基础》线性规划与经济活动等作品,他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由20世纪30年代以前较多使用的自然语言和图释转向为更侧重数理化、定量化这也正是《纽约时报》在讣闻中所强调的萨缪尔森“重新定义”了经济学他的这一努力深刻地影响了经济学同行们,以至于同为诺奖得主的经济学家罗伯特·卢卡斯会坦承:“如果我不能以数学的方式阐述经济学理论中的某个问题,那么我就不知道我在做什么我甚至认为,数学分析不是研究经济理论的诸多方法之一种,它是唯一的方法。经济学理论即数学分析。”而他与另一位经济学泰斗米尔顿·弗里德曼关于经济学理论的相关性和可验证性的方法论之争,也促使经济学界更好地去思考和理解数学作为经济学工具的地位、作用与局限。

萨缪尔森的伟大,离不开与他同时代的其他伟大的经济学家据说,萨尔森在哈佛提交博士论文《经济理论的实用意义》准备口试时,教授们都很尴尬地不愿意进入考室,因为没有谁读得懂那篇开创性的论文到底说的是些什么。在答辩结束后,答辩委员会成员之一的经济学大师熊彼特,转过头去问另一位成员、后来的诺奖得主列昂惕夫:“瓦西里,我们通过了么?用萨尔森的话来说自己涉足经济学恰逢其时:“对于一个具有分析能力、充分意识到数学工具是经济学领域有力武器的人来说,1935年的经济学界,是属于他(或她)的天下。该领域充满了美妙的定理,等待着人们去采擷和整理。”如今回首,像那样大师云集、英豪辈出、群星闪耀、璨生辉的经济学的黄金时代却已经一去不返正如属于高斯、黎曼、狄利克雷、雅可比、希尔伯特和克莱因的哥廷根,抑或汇集了玻尔、玻恩、海森伯、泡利、狄拉克、德布罗意、约尔丹、朗道等人的哥本哈根,天才总是更有可能在一群天才中诞生,萨尔森超过半个世纪的执教生涯为此提供了绝佳的例正。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系从他1940年开始授课时一个尚未招收研究生的教学型小系,成为当今经济学界顶礼膜拜的圣地,学生包括克莱因、默顿、阿克洛夫、恩格尔、斯蒂格利茨、克鲁格曼等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以及现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克里斯蒂娜·罗默。至于现任美国国家经济委员会主席、前财政部长、前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萨默斯,虽然只在麻省理工学院拿到了经济学学士学位,却在一墙之隔的哈佛大学取得博士学位,而且他是萨尔森的亲侄子。当下的经济学已经愈发成为一个充斥十足匠气的产业、关注鸡毛蒜皮的行业。经济学的哥廷根时代与哥本哈根时代,已经无可挽回地结束。从弗里德曼、加尔布雷思到萨缪尔森,在经济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科学以前,大师们就纷纷凋了这不免让人觉得些许惆怅与悲伤。但大师们不会死去,他们只是悄然离开,而他们的思想血脉永远留了下来。

在《经济学》首版序言的开篇第一句,萨缪尔森写道:“这本书主要是为那些把经济学作为综合教育一部分的读者而写的。萨缪尔森既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巨人,又是甘为人梯的巨人。站在他肩膀上的包括了“几乎所有学习现代经济学的人”你可以反对他、批评他、质疑他,但你不可以忽略他、无视他逃避他。因为在他的身后,是整整一代甚至数代的经济学大师,是如他所说“正憧憬着自由民主市场经济体制所能带来的繁荣”的一代又一代经济学子与经济学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都是萨缪尔森的学生。对数理经济学的最重要贡献《经济分析基础》是萨缪尔森博士论文《经济理论的实用意义》的修改版。萨缪尔森曾以该论文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科最佳论文奖,以及哈佛大学经济学科最高荣誉—大卫·威尔士奖。《经济分析基础》可谓萨尔森对数理经济学做出的最重要贡献,他在书中把经济学所涉及的消费、生产、贸易诸问题均转化为微积分求极值问题,用数学形式将经济学的主题表述为如今我们已经耳熟能详的“在约束条件下对可选择行为的效用最大化研究”。这事实上是为经济学理论提供了数理分析的方向、框架与工具,推动经济学由规范转为实证、由演转为归纳。尽管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批评经济学的过度数学化、定量化、抽象化,甚至将其归因于萨缪尔森所推动的这一转向,但萨尔森在《经济分析基础》中,实际上就曾明确批评某些经济学家“以为经济定律是从严谨有效的先验假设演绎出来的,而与任何人类行为无关”,认为那是“低劣的方法论的先入之见”,提醒经济学家警惕充斥于文献中的“虚假的一般化”。他也多次指出经济学解释和预测能力的有限,例如他的一句戏言便流传甚广:“迄今为止,经济学家已经借助股票市场的表现成功预测过去5次经济萧条中的9次。”

影响最深广的经济学教材让萨缪尔森的名字为大众所熟知的原因,非《经济学》莫属:初版于1947年,迄今已出了19版,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光是英文版的全球销量就超过400万本,是30年间美国最畅销的教科书。肯尼迪总统在哈佛大学所使用的经济学教材,正是萨缪尔森摆写的课本,上任后又根据萨缪尔森的建议,制订了减税方案,因此《纽约时报》才幽默地称萨缪尔森最有影响力的“学生”其实是肯尼迪。萨尔森在《经济学》中的最大贡献,是将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中的微观经济学部分,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收入决定论部分融于一书。他在第三版中说,自己的“综合”体系,就是要“消除总量宏观经济学与传统微观之间的冲突,并使其成为相互补充的整体”。虽然从第九版开始,他自称为“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但他以及托宾、莫迪里亚尼克莱因、索洛等抱持相近观点的学者,依然被称为“新古典综合派不少学者如今认为,萨尔森在《经济学》中,其实并未为宏观经济分析建立一个坚固的微观经济基础,而是反过来为微观经济分析创造了一个强调“充分就业”的宏观经济“假设条件但在此书之后,无论是否赞成萨缪尔森的学术观点,所有的经济学教科书都沿袭了这一微观-宏观的分析框架。《经济学》在中国的译本出版历程颇为曲折,先后7个版本在国内出过选译或全译本。长期以来,翻译与阅读此书的目的一直局限于“供批判用”,直至经济学家萧灼基的女儿琛接手主译第16至18版后才得到改善。但连该书最早的中文译者、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高鸿业教授,在将本书视为“资产阶级的重要的宣传工具”时,也不得不承认它是一本严谨简洁、深入浅出的“有用的参考著作”,其论题在一般的微观一宏观经济学理论之外,还涵盖了财政学、会计学、经济统计、货币银行学、国际贸易与金融、公司财务、经济周期、经济计量学、劳动经济、经济学说史、比较经济学等,“几乎涉及了资产阶级经济学所有的科目”。毋讳言,这本书深刻地影响了好几代中国经济学学子,影响了那些见证或者参与了“涤荡文明根基的革命浪潮”的“我行我素的学生”。

每个人都应该学经济学《中间道路经济学》一书辑录了萨尔森966~1981年为《新闻周刊》所撰写的专栏文章,其目标读者是“理解力较强并且对经济问题和政策感兴趣的社会公众”。在给中国读者撰写的序言中,萨尔森强调,生活在现代社会里,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应该接受经济学的基本训练。那些一致意见的反对者,应该比赞同者更需要接受学术方面的训练。因此,经济学家首先要成为具有强烈公民意识的“意见领袖”。“一个博学多识的人一定能够造福于人类和社会—这是我要求学生们永远不要忘记的他一直关注中国,在2009年初的专栏文章中,他还对“拥有自由的市场和贸易的中国嘱咐道:“在人类历史上,未来永远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我们必须明白一点:唯有市场体系才可能实现和维持过去百年来所取得的这种全球性的实际增长。所有事实证明,官僚式产业组织一旦规避市场和贸易,就一定会走向失败。”而他在更早前接受德国《明镜》周刊采访时也表示:“中国将成为世界上占统治地位的经济体,如果它不受政治制度阻碍的话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