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北京气温骤降的时候,我妈都会连着给我打好几个电话,主题只有一个穿秋裤。我老大不情愿地一直在推托,最后老太太生气了:“办点事情磨黁唧唧跟小时候一样!”看来我的拖延症是个慢性病
这个毛病,成年人叫拖延,小朋友叫磨蹭。家长对孩子的磨蹭如临大敌,原因无非两个:一是孩子黁蹭影响了大家的生活节奏;二是如果不管,今天的黁蹭可能会变成明天的懒惰
很多时候,大人着急岀门,孩子却磨黁蹭蹭不穿衣服,甚至还闹脾气,耽误大家的出门时间,这是比较常见的磨蹭场景对5岁以上的孩子来说,刻意磨蹭通常并不是懒惰所致,而是他们的一种对立方式。玩游戏的时候,一个个都勤快着呢。而对5岁以下的孩子来说,磨蹭更多的是因为他们还无法完全认清事物之间的关系,也尚不能很好地完成对未来行为的规划。所以,对低龄的幼儿来说,要想解决他们拖拉的问题,家长的应对原则无非以下两个
是帮孩子解决一个核心问题:“做这件事跟我有什么关系?”说实话,家长很难回归到孩子的视角去认识世界。其实孩子并不能很好地认知“穿衣服”和“全家一起岀门”之间的关系,也不太明白“赶快睡觉”是为了给明天养精蓄锐。我们有必要帮助孩子解读:现在所做的这件事,跟他到底有怎样的关联
是想办法刺激孩子的行为动机,激发孩子进入“做点什么”的身心状态。人在懒洋洋的时候,肯定不会特别主动地做这做那。一个不在状态的孩子,跟不在状态的大人一样,对一些没有吸引力的人和事,真的提不起啥兴趣来。有时道理太复杂,跟孩子说不通,倒不如直接刺激孩子进入比较好的身心状态,还更能促使他们紧张起来。
而具体的方法,则有以下五条。第一,提前准备,是预防磨蹭的好方法。
经常岀差的职场人士都知道,出发前夜,要细心地把行李收拾好:衣服、洗漱用品、电脑、证件、充电器,一个都不能少。我们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同事每次都因为收拾行李太晚而匆匆忙忙赶到机场,次次满头大汗,却总是死不悔改可见,提前准备恰恰是预防磨蹭的好方法,类似“穿这件还是穿那件”的问题才是最浪费时间的。
倘若孩子已经上了幼儿园,那么家庭作业前一天写好,穿的衣服前一天挑好拿出来,书包前一天收拾好就非常重要,因为这样一来,孩子每天起床后该穿哪件衣服、该干什么,其实都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有条不紊地去做也就水到渠成了。倘若孩子晚上临睡前,时不时还要选一下明天要穿哪件衣服去学校,那这很好,家长也应该支持,毕竟,孩子只有心里有数了,到了真正去做的时候才容易找到节奏
●第二,给行为增加竞技性。
孩子未必喜欢乖乖地穿衣服,但孩子总是喜欢做游戏的,而且他们更喜欢有竞技性的游戏。很多家长满心琢磨着“让孩子再睡会儿”,自己拾掇完了才叫孩子起床,然后一个劲儿地嫌孩子磨蹭。其实,你都穿好了你当然嫌他慢了,为什么不能让孩子和我们一起做呢?为什么不能把要做的事情变成一场小小的比赛呢?
第三,解决孩子内心“如果没做到又会怎样”的问题
在很多家庭,孩子是不用为黁蹭“买单”的。他们再磨蹭,家长也会让他们准时到校、作业写完、衣服和鞋子穿得整整齐齐。既然黁蹭没有代价,那为什么还要勤快呢?磨蹭总是要付岀点代价的,这样对勤快的人才公平
第四,提要求时干脆利落,避免“碎碎念”
我很想表达一句逆耳的忠告:很多时候,请家长少说两句废话,谢谢。“苦口婆心”是很多家长的常态,为了让慢吞吞的孩子做点什么,家长有时会变成《大话西游》里的唐僧,提要求变成了“碎碎念”,力度和效果都会大打折扣。让孩子干啥你就说,提要求就干脆利落。军队里,每一个命令都很直接:“稍息!立正!向右转!”让人听了就想跟着动。在家里也应该借鉴这种方式,提要求的时候不用严厉,但有必要做到够直接。
我有位朋友,家里有两个孩子。按理说,他们家每天早上给孩子穿衣、洗漱是件非常麻烦的事情,因为是俩孩子,所以工作量要乘以二,管理难度更是呈几何级数上升。但他上班从不迟到。因为他们家的孩子,每天早上都要经历一场“接力赛”,因此从不黁蹭。在这场比赛中,孩子们互有输赢,但好在比赛天天有,孩子们就更是乐此不疲。
我这位朋友在组织比赛的过程中,值得称道的做法有三个。是给比赛设立多个连续目标,让它变成一场铁人三项比赛,而不是百米
短跑比赛。每天早上,他给孩子提出的要求都很简短直接:“先穿衣服!再洗脸再刷牙!再吃早饭!再穿鞋岀发!”但次日早上,他可能又会调整活动的顺序或者增删一些小的环节。这么一来,这个游戏的可玩性就大大提高了,孩子们也不会感觉乏味。
二是给比赛配一首背景音乐。他跟我说最好使的是《威廉泰尔序曲》,此外《西班牙斗牛士舞曲》和《克罗地亚狂想曲》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因为这些曲子本身就容易激发人的活力,可以帮助孩子快速进入状态。
三是对取得胜利的孩子给予真诚的鼓励,而对失败的那一个,更要真诚地鼓励他在其他竞争环节有更好的表现。说实在的,我觉得他的做法既能让孩子不磨蹭,又能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
如果你跟我一样,家里只有一个孩子,那我建议,我们完全可以自己充当孩子竞争者的角色,然后让我们的伴侣来做裁判
第五,将一个大目标裂变成几个小目标,多设时间节点,稳步推进。
很多家长喜欢给磨蹭的孩子定下一个“最终期限”,比如:“9点前必须睡觉!”最多再玩20分钟!”但使用这种粗暴的方法未必能有好的效果。这其实涉及最后通牒效应,就是为某个行为强制设定一个硬性截止点,可以影响拖延的行为。对于身在职场的人士来说,“最后期限”( Deadline)则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汇,它的力量不容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