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院校库
图标
热门排行

传授正义与反抗精神,让校园霸凌不再来

2020-08-19 07:45:32

最近几年,学界对儿童间相互欺凌的行为做了不少研究,主要发现三个趋势依托网络社交媒体的欺凌行为越来越多,冷暴力欺凌行为越来越多,以及低龄化现象严重,两岁的孩子就可能学会刻意而持续地欺凌他人

也许家长还带着“小孩儿打架而已”的态度来看待三四岁孩子之间的冲突,但这种冲突必须予以及时、妥善地处理,不然,被欺负的孩子很可能一直被欺负下去,而欺负人的孩子很可能发展成行为不端的小霸王。

但家长总是对类似的事感到棘手,以至于很多代中国人都经历过“他打你了你就打回去”的教育。可是在这种事的处理上,家长应该秉持这样的原则:你该教育你家孩子有点儿血勇,但你不该教育你家孩子打回去。

若不提升孩子的血性和果敢,一味地催逼着他打回去,你得到的恐怕不是“兔子急了也咬人”的效果,而更可能是孩子迎合家长的马虎对付。很多时候,是当妈妈的够凶,当孩子的太夙,可惜不是凶妈妈吼两句从孩子,就能靠“狮吼功”把毕生功力传递到孩子身上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凶妈本人,很多时候恐怕还是从娃的一手缔造者。

虽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但你毕竟不能陪着孩子对抗每一次压迫所以说,与其逼迫孩子使岀反抗手段,不如培养孩子拥有正确的反抗精神。孩子被打了,你教育孩子打回去,那孩子没被打的时候,你的教育哪去了呢?孩子没让人欺负的时候家长对孩子特别强势,孩子一让人欺负了家长就期待孩子突然变成强势的一方,可能吗?就算孩子听你的,跟人家动上了手,如果真的是带着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态度勇往直前也还好,但更多情况下恐怕还是背负着父母的期待做出了违心的行为吧?

我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一节数学课上闹肚子,举了手就跑出楼到厕所宽衣解带。20世纪90年代初期北方地区的连排蹲坑,想必各位家长也还能够想象。我正用劲儿的时候,厕所里进来了一个高年级的逃学少年,立在蹲着的我面前,我抬头正好能看见他的腰带扣儿,他伸手作扇巴掌状,跟我要钱。

我老家那地方,那时候早饭一大碗面条才一块钱,加个鸡蛋才一块五。我身上仅有的两块二是一笔我自己特别珍视的款子,但没办法,光着腚怎么都强势不起来,只能交了出来,好在这大哥只是劫财,也没打我。

回家后跟我爸一说,他老人家先表示了“没挨揍就好”,然后紧接着就问我那孩子“有多高,几年级的,长什么样儿,有什么面部特征”。这一番话弄得我特别感动,觉得虽然被抢了两块二,但是特别有安全感,满脑子都是:“我爸知道是谁了,这家伙死定了。”也让我明白了下次如果再被欺负,一定要记清楚对方的长相,方便寻仇。虽然这次“被抢劫”事件最后不了了之,但其中隐藏着一种可取的解决问题的渠道:为孩子提升安全感,并教育他有些血勇

孩子在外面被欺负了,家长心疼得不得了,教孩子打回去吧?以暴制暴毕竟不是什么好方法,可又不能什么都不做吧?孩子受委屈了必须要给一些回应和引导。那有什么办法既能解决当下的问题,又能帮助孩子以后更好地应对类似问题呢?家长先要把握以下三条原则

首先,家长要具备这样一种良好的能力:能够区分有意的欺负和孩子间的矛盾。欺凌是强势一方对弱势一方的有意伤害与羞辱,所以总是发生在“以大欺小恃强凌弱”的场合。瘦小、个子矮甚至戴眼镜都可能成为被欺负的原因。两个孩子因为抢玩具而打起来这不叫欺负,这种时候我们应该致力于帮孩子解决产生矛盾的原因;老师对学生错误行为的批评管教也不叫欺负,我们应该支持真正有道理的一方。但如果我们的孩子因为一些非他过错的事与特征而被人欺负或羞辱,那这时家长一定要站出身来,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其次,孩子与孩子之间的道歉是一定要有的。孩子被欺负了,有时对方家长会来道歉,有时对方只是带着“不就是小孩子打架吗?屁大点儿事儿”的无所谓态度,但我们一定要帮孩子争取到来自欺负他的那个具体个人的道歉。倘若不是这样,孩子心中就会留下一个心结,而且问题也远远没有被真正解决

最后,要始终保留孩子跟家长表达自己“被欺负了”的通道孩子被欺负后最大的悲哀,就是不敢跟老师说,也不敢跟家长说。我们有必要始终维系与孩子的互信关系,成为孩子的避风港。如果孩子被欺负了却不敢跟爸妈提及,那才是为人父母的巨大失败。落实到具体的方法上,依然有很多可选项,在此我给出以下四条建议

第一,强势地替孩子争取到对方的道歉,并让对方承诺不再欺负人孩子受了委屈来找我们,我们要做的并不仅是劝慰与安抚,更应该帮他争取他应得的东西:一次来自施暴方本人的正式道歉。不用对方家长的解释,也不用来自对方的赔礼,更不要大事化小而后小事化了的和稀泥,唯有受伤的人接受道歉,同时对方承诺改正,才是最好的句号。孩子会受的委屈有很多种:抢玩具抢不过,被老师批评,中午没吃到喜欢的菜.…这时候我们可以安慰,可以讲道理可以给他再做一顿好吃的补上缺憾。但如果委屈的原因是没来由的欺凌,就定要让对方有一次面对孩子的正式道歉。凭什么要用“下一次你打回去”的话来把解决方案推到κ下一次”?凭什么还要有“下一次”?这一次的问题就应该被妥善解决,而解决的形式,就是对方真诚的道歉

第二,帮助孩子区分朋友与欺负他的人。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发展心理学家亚纳·尤沃宁教授( Jaana juvonen)的研究发现,在很多家庭里,如果家长不和孩子深聊,甚至都不知道孩子在幼儿园和学校遭遇了欺凌。大人或许都明白霸凌的行为以及被欺负是一种什么体验,但很多孩子其实并不会区分朋友间的互动和被他人欺负,所以孩子的委屈其实并没有机会告诉家长,而我们更应该跟孩子多聊聊,让他认识到真正的友谊是什么样子的,而以下这些问题,都是尤沃宁教授建议家长可以尝试在家中与孩子谈谈的“今天在某地,你玩得怎么样?“今天在幼儿园发生什么事了?哪些是让你高兴的?哪些是让你不高兴的?今天在幼儿园,发生了什么让大家都高兴的事吗?”¨那今天发生了什么让大家都不高兴的事吗?”

问了这些问题,我们可能会得到这样或那样的答案,但这些答案总会给我们提供一些孩子和他人交互的线索,来让我们帮助孩子更好地投入社交

°第三,身为家长,我们还应该告诉孩子他拥有什么资源,以及我们时刻准备好了帮助他。

当孩子被欺负了,很多家长会强调下次你就打回去”,这其实就是一种对孩子已有资源的强调:“你也有力气,有拳头,你可以打回去。”但这种对资源的强调如果泛化一些,就能起到更好的效果了。除了拳头硬之外,我们还可以让孩子认识到他拥有的其他很多可以保护自己的资源,从而不至于白白被欺负。比如“随时支持他的爸爸妈妈”“能够及时帮助他的老师”,甚至“有一个当警察的叔叔”其实也挺能帮助孩子唬住同龄人的。

但是也要注意,如果跟孩子过多地强调资源,就可能带来另一个风险:孩子是不受欺负了,但因为有恃无恐,他开始欺负别人了。而提升共情能力,才能够让孩子不至于去欺负他人。现在大量的研究证明,孩子的同理心差,是导致他们欺负别人的最重要原因。所以我们还有必要帮孩子去领会那些弱势人群的感受与想法,才能让孩子在社交中保持平衡。

●第四,“三十六计走为上”,最后的手段便是“惹不起,躲得起”。个人与家庭的力量毕竟有限,倘若外界的压力太大,我们又该怎么办?英国广播公司(BBC)的纪录片《千禧婴孩档案》( Child of our Time)中讲了这么个孩子,他从小就遭受长期欺凌,家长在学校通过观察,发现自己的孩子没有做任何错事就蒙受欺负,于是赶緊给孩子转了学,没二话

方法也应该综合应用,才能起到好的作用。别的小朋友故意打了自家孩子,宄竟该怎么办?所有心理上的处理都应该让位给生理安全:先强行终止冲突、包扎止血,如果需要去医院,留下对方的联系方式或者带着对方家长一起去。如果孩子不在我们身边,又受了伤、见了血,那我们要第一时间亲自或者安排家里其他大人赶到现场。这时的孩子很需要我们,不仅是需要我们帮助他处理问题,更是需要我们及时给他提供心理上的陪伴。

然后就要搞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争执的升级,还是故意的欺负?我们的孩子有没有打对方?对方孩子有没有受伤?如此等等。如果我们的孩子没有错,那我们就要帮孩子争取到来自对方的道歉。如果我们的孩子愿意谅解对方,也要给他自己表达的机会。

更重要的,还是一系列的善后工作。比如重新帮助孩子建立心理防线。告诉他爸爸妈妈绝对地支持与保护他,也要告诉他:“今天的事情他没有犯仼何错误但有时候就是这样,你没犯错误也有可能遭遇麻烦,只要我们妥善处理就好了。”

此外,还要告诉孩子遇到类似的事情一定要跟家长说,不要自己藏着、憋着,这样爸爸妈妈才能尽己所能帮助他不要埋怨,不要说任何风凉话,也不要说这是孩子之间的小事。这样只会让孩子觉得无助与无能,进而进入心理感受与错误行为的恶性循环,最后不断压抑被欺负后的负面情绪。

有些欺凌并不是身体上的,而是行为或者情感上的,比如别的小朋友总抢自家孩子的东西。如果总是某个特定的孩子在抢自家孩子的东西,而且屡次交涉都没能起到好的效果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隔离这两个孩子的交互。教育别人家孩子不是我们的责任与能力范围,很多时候我们只能通过减少两个孩子的相处来解决问题。

如果我们的孩子总是那个“软柿子”,谁都来抢他的东西,那我们就需要帮孩子做更多的心理建设了。比如可以和孩子进行角色扮演,家长来扮演抢东西的人看看孩子会做何反应。结合孩子的行为,再进行细致的教育和交流。也可以帮孩子建立更强的物权意识,或者培养孩子在社交中适当地强势一些的能力,甚至还要专门教教孩子怎么坚定地对不喜欢的人和事说“不”。我们不能默认孩子什么都懂,倘若不深入地交流或进行角色扮演,我们的那些善意建议其实很容易“跑偏

孩子被人欺负,家长诚然会苦恼,但孩子若是欺负了别人,家长其实也未必好受。心想自己平时那么与人为善,怎么会教出一个动不动就打人的孩子呢?所以不仅是被欺负的孩子,欺负人的孩子,其实也需要帮助与教育。最后一节,我们就来说说这个问题。

独立资本加油站

孩子在外面被欺负了,家长心疼得不得了,那有什么办法既能解决当下的问题,又能帮助孩子以后更好地应对类似问题呢?家长先要把握三条原贝

首先,家长要具备这样一种良好的能力:能够区分有意的欺负和孩子间的矛盾;

其次,孩子与孩子之间的道歉是一定要有的;最后,要始终保留孩子跟家长表达自己“被欺负了”的通道落实到具体的方法上,依然有很多可选项,在此我给出以下四条建议第一,强势地替孩子争取到对方的道歉,并让对方承诺不再欺负人;第二,帮助孩子区分朋友与欺负他的人;第三,身为家长,我们还应该告诉孩子他拥有什么资源,以及我们时刻准备好了帮助他;第四,“三十六计走为上”,最后的手段便是“惹不起,躲得起”

孩子暴力不要慌,培养同理心是关键」

我儿子在上幼儿园7个月的时候,咬了其他的小朋友,还不止一次。出事那周的周二和周四,幼儿园的老师都紧急联系了我们两口子,第一次那口咬得比较重,人家小朋友胳膊上都见血了,第二次隔着衣服,虽然没见血,可也有痕迹

我跟妻子如临大敌。我们俩向来都非常强调与人为善,给儿子取名“叶平易”也是寄予他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的美好期待。出了这档子事,尤其是初犯过后的管教居然没见效,我们两口子紧急开了个会,商量了对策。

我非常愿意在这里复盘一下我们对这次问题的处理,但愿其他家长可以防患于未然

其实,对绝大多数欺凌行为的施加者来说,欺负人的核心原因都是缺乏同

儿童心理小课堂

在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和荷兰拉德堡德大学的一项联合研究中,研究者针对40篇已发表的相关论文分析了未成年人暴力行为的主要诱因,发现孩子打人的一个核心原因是同理心水平有待改善。孩子在攻击他人的时候,倘若不知道别人会有多疼,会有多痛苦,就会进一步刺激他做出不友善的行为想解决孩子打人的问题,从根本上是要让他知道:“我打了别人,别人会非常痛苦,会承担本来不必承担的负面体验。”

除此之外,动不动就打人、咬人、踢人、踹人,对很多孩子来说,其实是缺少表达自己负面情绪的手段导致的。我们大人不爽了,可以找朋友聊天,可以己喝闷酒,可以打投诉电话,但孩子尚未掌握这么多手段,在告诉孩子“不能打其他小朋友”的时候,我们更要告诉他不开心的时候,能做些什么

孩子如果欺负了别人,在解决这个问题的同时,也是帮助他建立更正确的人际观念的机会:平等、善良、互助都是人与人交往的美德,也是值得进行自我改善的方面。每个人都秉持着不同的观念投入到人际互动中,孩子也是一样的。但这三点,我认为是每一个有靠谱门风的家长的共性观点,也是我们有必要让孩子明白并实践的社交原则。

是平等,纪伯伦说:“大殿的角石,并不高于那最低的基石。”不是个子高长得壮、生得漂亮就能高人一等的,若无平等观念,一个人的才能就没有了可以依靠的品质。二是善良,带着善意对待他人,未必能带来最大化的利益,但肯定能收获最大化的幸福。三是互助,人本身就是社会化的动物,如若没有合作和互助,人类就不可能经历漫长的进化历程而后发展到如今的地步

对应这些原则,家长其实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主要有以下五条。

第一,让孩子诚恳地向对方道歉,并承诺不再犯。做了错事该道歉,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我家孩子把人家孩子咬了,对方通情达理,接孩子的时候跟我们一个劲儿地说“算了算了”,但我们一定要让儿子跟对方小朋友严肃、认真地道歉,并承诺以后不再犯类似错误。这既是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更是一个强调仪式感的过程,这会让孩子知道自己做了一件错事,而人们般对自己在众人面前的承诺都会有更强的坚持力度。我不认为很多家长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而代替孩子道歉、不让孩子站出来承担责任是正确的做法。今天你可以做他的围墙,但明天你可能成为他犯下更大错误的推手。

第二,实施必要的惩罚犯错是要付岀代价的,我们在之前的内容中详述了该如何正确地惩罚孩子,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第三,给予正确的指导。不要只说“不能怎么做”,还要教育孩子“应该怎么做”。“以后不可以了啊!”是很多家长在处理类似问题的时候经常说的话。但这句话还少了后半句,对孩子来说,如果不岀手,那应该怎么办呢?这也是我们需要跟孩子认真探讨的。

第四,超越以上三点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训练孩子的共情能力对当代的孩子来说,这已经成为一种重要但稀缺的能力。当孩子打了别人,我们需要在大家平静过后,跟孩子坦诚地聊聊:“你知不知道你打了他,他当时是什么样的感受?他挨打之后又会有多么难过?你知不知道你这样做也会让爸爸妈妈感到难过和失望?”人人都有冲动的时候,但考虑他人的感受是遏制冲动的最有力手段。类似的共情训练,才能真正让孩子明白自己的做法会让别人,不管是被欺负的人还是爱他的人,都感到难过

°第五,还要注意的是,要想让孩子不欺负他人,家人首先就不要相互欺负很多夫妻在家中的交互方式都火药味十足,以至于让孩子觉得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最高效手段。有研究发现,如果夫妻之间总是打架或者互扔东西的话,孩子在社交中对他人采用暴力手段的概率会大大增加。一方面是因为孩子从爸妈那里学到了拳头才是硬道理,打架才能解决真问题”,另一方面是这样的环境会让孩子丧失对外界与他人的信任感。所以,不想让孩子欺负别人,恐怕要先从端正父母自己的行为做起

所以,针对我儿子咬人这件事,我们两口子在开会之后,到底是怎么处理的又做了什么应急预案呢?

首先是非常严肃地道歉,让我儿子给人家孩子道歉,我们两口子也给人家孩子和孩子的父母道了歉。这是孩子犯的错,但这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就算承认错误,我们也有必要跟孩子在一起,从这时就开始告诉他:“我们会帮助你一起改正你的问题。”

随后,我们在回到家后跟孩子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目的是进一步培养他的共凊能力。我们询问了他事发时的情况,问他为什么要咬其他的小朋友,问他知不知道被他咬的小朋友会很难受,并告诉他:“因为爸爸妈妈非常在乎你的成长,你对我们很重要,所以你这样做让爸爸妈妈很难过,但我们相信你能改正过来

可以上这些做法的力度似乎还不够,因为就算我儿子表达了认错的态度,但转过天来,他还是咬了别的小朋友。道歉和共情训练依然有必要,可在重复完这两项之后,我们又增加了一点沟通内容:“我们己经说过你对我们很重要,所以你的行为让我们非常难过,如今你知错不改,让我们感到有些愤怒,我们觉得光说不行,要实施一些惩罚手段了。”

为了对行为的改善起到可持续的效果,惩罚就有了必要性。虽然惩罚的内容最好和所犯的错误相关,但跟“攻击他人”相关的惩罚很难逃脱体罚的范畴,所以我们只好退而求其次:取消了我儿子未来一个月内所有的看动画片的时间,也取消了他未来一个月内所有新玩具的购入计划。

值得说明的是,惩罚本身的力度已经足够了,所以就没有必要伴随其他的东西,我们该给他讲故事、该带他出去玩、该认可他的进步和成长,这一切都照旧。惩罚就是惩罚,并不一定始终伴随着批评、指责和板着脸。孩子知道自己做错了,虽然很不愿意接受没有动画片看的事实,但还是默默地承担了下来,在之后的一个月里,虽然看不成动画片,却也没哭没闹,该玩玩具就玩,该看书就看。我们也把话说得很明白:只要他一个月内不再犯类似的错误,等到了时间,我们就和他一起去庆祝,也承诺会归还他该有的看动画片时间和买新玩具的权利

说实话,就算如此,我们也还是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晚上儿子睡着后,我跟妻子又开了个小会,主要议题是:“如果还有第三次,我们该怎么办?”最终我们认为,如果再有一次,我们恐怕就要回归最行为主义的解决手段了:精心设计个场景,让他自己尝尝被咬是什么感觉,进而认识到这么做到底会让他蒙受怎样的损失。

好在最终惩罚的进展很顺利,孩子情绪稳定,更重要的是,幼儿园老师也给我们发来了消息:“孩子这几天在幼儿园表现很好。”我们悬着的心这才放下了些,期待最后的撒手锏永远没有用到的机会。

独立资本加油站

对绝大多数欺凌行为的施加者来说,欺负人的核心原因都是缺乏同理心。孩子如果欺负了别人,在解决这个问题的同时,也是帮助他建立更正确的人际观念的机会:平等、善良、互助都是人与人交往的美德,也是值得进行自我改善的方面。而对应这些原则,家长其实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主要有以下五条

第一,让孩子诚恳地向对方道歉,并承诺不再犯;第二,实施必要的惩罚;第三,给予正确的指导;第四,超越以上三点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训练孩子的共情能力;第五,还要注意的是,要想让孩子不欺负他人,家人首先就不要相互欺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