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院校库
图标
热门排行

真有免费午餐吗

2020-07-01 22:23:54

慕课公司都是慈善家,都在做公益吗?当然,不排除很多慕课公司的创始人都有教育情结,问题是他们真的在做公益吗?根据一份统计资料显示,2013年每天新增的在线教育企业为2.6家,这个数字在2014年有增无减。新东方俞敏洪曾抱怨说:“移动互联和互联网的教育公司现在大概有接近两干家,研究平台和内容结合的公司和创业公司来找我投资或者讨论的,每个月至少三十家。”

这么多的在线教育公司,他们都靠喝西北风活吗?近年来,市面上流行了一本畅销书,专门研究互联网经济如何收钱,就是我们前文提到的《免费》。写这本书的作者,还出了几本其他畅销书,如《长尾理论》等。

要谈免费,首先要说明什么叫免费。套用《免费》使用的概念,在教育领域可以有四种免费模式。交叉补贴型,用免费吸引客户掏腰包买其他的商品。这在平常商品社会中也很常见,如免费体验卡类,通过送体验卡吸引人群进入,然后抓取其中一部分让他们付费购买其他产品。超市低价促销也是一样,免费给你一包芝麻,目的是想你买一个西瓜。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吸引你顺便买点别的东西。同样,在远程教育中,网校体验卡、免费现场体验课等,通过收费的其他产品来补贴免费部分。

第三方付费,通过免费服务或产品聚集了大规模的客户之后,由广告商来付费。这种模式我们都很熟悉,例如广播电视等,我们并不用付费,为此付费是广告商。互联网上更是屡见不鲜,例如谷歌、百度等服务都是免费,靠广告收费。我也算新浪微博的一个中V,有七百万的粉丝。我一直在琢磨新浪微博如何赚钱,一直为曹国伟着急。你想想,他不但要买很多服务器、带宽,雇很多维护的工程师,光是删帖就得雇多少网管?他能把微博的钱一直烧下去吗?最近我放心了,因为我只要一开微博,旁边马上跳出广告来。而且跟别的垃圾广告不同,微博上的广告都是你想要的东西,个性化的服务使得你不得不动心。对在线教育而言,特别是那些教育平台,恐怕打的也是这个主意,走的也是这条路。

免费加收费模式。先通过免费版本吸引用户,再通过增值服务吸引用户付费。在教育领域,用这种收费方式的比比皆是。在慕课上上课是免费的,但要参加考试,要拿证书,就要交一笔钱。用免费的课程来吸引用户,而付费的功能是留给更加优质的用户。

非货币市场有时产品或服务提供者的目的并不是从金钱上得到回报,而是其他的目的,如贏得声誉、表达观点、分享快乐或者是纯粹的自我兴趣。这些人会从非货币市场中得到回报,得到信誉上、心理上、感情上的回报。很多人也乐此不疲。在教育领域的一个例子是做微课的发烧友。他们每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把自己的讲课录下来放到网上去,免费让别人下载。现在全国有成千上万的微课发烧友,天天为别人“免费”工作。

确实,如果你用传统经济学中的免费概念来解读互联网经济,会感到很困惑,为什么谷歌可以供人们免费使用,为何有如此多的志愿者为维基百科、开源软件免费贡献时间和智慧?有人把人们按照年龄划分成两个阵营。30岁以上的为第一阵营,他们在是20世纪的免费观念中长大的。他们认为,天下没有白捡的便宜。免费都是商家的鬼把戏,你听到免费的时候,就可以准备掏腰包了。

而30岁以下的年轻人组成的第二阵营则持不同的观点。这一代人使用谷歌搜索引擎,在网络游戏中长大。他们天天泡在网上,认为数字化的一切理所当然都应该是免费的。

正如《免费》的作者安德森所说的:免费从来都不像字面上看上去那么简单。免费这个词被人们误解得太深了。互联网业务有基础业务平台与增值业务两部分。这里说的免费,指的是基础业务平台那一部分的免费资源共享,如谷歌、百度中的搜索引擎,腾讯的QQ等等,这部分是免费的。而其增值部分,都是收费的。

有人做过研究,在过去10多年里,全球互联网几乎没有出现过上来就收费并获得成功的案例。反过来,用免费的产品和服务去吸引用户,然后再用增值服务和其他产品收费,已成为互联网公司的普遍成长规律。

当然,慕课即使是收费,费用也并不会很高,至少与大学的学费相比是微不足道的。现在在美国上一个大学平均成本要20万美元,而慕课课程即使收费也是一门课数百美元而已。

毕竟慕课才有两年多的历史,还属于投资者烧钱的阶段。各个慕课公司现在的精力都放在做内容、抢地盘、吸引学生上。只要有流量,流量每年都快速增长,就有人给你砸钱。

除了上述的免费模式之外,现在很多人也在琢磨慕课的收费模式。目前正在设计中的几种收费模式有:一是类似猎头公司的收费方式。例如,吴恩达教授曾设想,未来 Courser可以增加“智能猎头”的角色。在学生允许的情况下,向雇主推荐学生,并向雇主收费。慕课公司有办成猎头公司的优势。他们有学生的数据,如学习了什么、成绩如何等等。渴望找到第一流人才的公司就可以到慕课公司来购买这些信息,拿到一流学生的名单、联系方式等。一旦真的招到了这个学生,就按给猎头公司的方式交费。慕课公司还可以主动出击,分门别类地进行推荐,把猎头公司的一部分生意给抢过来。还有的慕课公司本身就是电商开的,如淘宝的淘宝同学、腾讯的腾讯教育等。它们长期在做电商,早已经把市场研究透彻了。还有相当多的慕课公司是平台公司,它们不做内容,让各个学校与老师们把他们的课放到这个平台上,就像在淘宝网上开网店一样,然后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淘宝同学完全引用了淘宝网的电商思维,自己不生产内容,只做平台,让各教育机构在上面开“课程网店”。淘宝同学还建立了信用评价体系,让学生用户来控制教育质量。据淘宝同学负责人裴滨透露,教育机构在淘宝同学挂上的所有课程,都与淘宝宝贝交易体系打通,学生跟评价商品一样,上完课后对老师即时评价。老师跟学生的关系,就跟网店与顾客的关系一样,没有好的服务就别想开店赚钱学生真正成了教育的中心。

慕课还可以用O20模式,即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按这种模式,学生上完网上课程后,可以由老师一对一或一对多的进行个别辅导,开一个小灶。网上免费,小灶收费,这也天经地义。据说,淘宝同学仅在2013年销售额就达到了32亿元人民币,2014年则要冲刺10亿人民币。现有150多家教育机构,包括优米网、沪江网、环球网校等大网站,都已经被淘宝同学请到平台了。不仅包括传统的教育内容,还包括职业教育,甚至烘焙、美妆等兴趣生活类知识课程,也被他们“淘”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