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院校库
图标
热门排行

五、综合运用法

2021-01-09 04:34:12

“记忆无定法,灵活最为王”,我以荀子的《劝学》这篇议论文为例,跟大家一起看看如何根据情况灵活使用记忆法,更好地将文章背诵下来

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蝶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系,不复挺者,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肢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多。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樟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较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联一联,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胡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脆而二螯,非蛇缮之六无可字托者,用心蘖也。

译文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目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圣线,如果它把烤李晨成车轮,那么木材的李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再千枯了,木材也不会手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过圣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全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已,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臂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得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比原来加大,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儿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系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就会得到高度的智,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系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系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越,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刻几下就停下来了,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不停地刻去,金石也能膣刻成功。始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膏,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如果没有蛇、络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啊。(选自周红兴《古代诗文名篇选读》,北京:作家出版社)

第一步是体把握文章,通读一两遍后,知道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主要讲的是要好好学习,作者大量使用了比喻,整篇文章相对容易懂第二步是消灭拦路虎。对于一些疑难的字词,我们用上一章的方法记忆如下槁(go):枯。槁”拆分为“木”“高”,go同音字想到“搞”联想记忆:木头太高了,树根搞不定输水工作,树尖上都枯了(qi1):提起脚后跟“豉”拆分为“足”“支”,q同音字想到“气”联想记忆:提起脚后跟的要领就是要把足支起来,还要用丹田吸(ku1):半步。

跬”拆分成“足”“土”“土”,ku同音字想到傀联想记忆:汉奸汪精卫做了傀墨,两足跪在两堆土上半步不能移将这些疑难字词搞定之后,我们再对照译文梳理一下文意

第三步是巧用记忆法。针对这篇议论文,我们可以先梳理出提纲苟子着重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和态度。在具体背诵时,我们只要抓住每一段的论点和论据,刻意记忆一下论据的顺序,后面的内容用形象记忆法即可。比如第二段,记住青、冰、木、金这四个关键词,具体到“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这句,想象手拿着木材在墨线上测,非常直,然后把它烤弯变成车轮,拿圆规来比画一下还挺圆,木材非常千枯,排着想要挺直,但就是挺不直。

第三段是排比句式,我读高三时采取的是锁链故事法。想象我在做着思考者的样子,然后放下手开始看书,书架很高,我踮起脚来看不到,于是就站在椅子上看,此时我看到窗外的同学,就和他招手,他大老远就看到我了,他顺着风呼唤我的名字,我听得非常清楚。我兴奋地想要快点见到他,就骑上了千里马,接他上马之后,我们就划着小船去江河里玩耍

通过增加部分过渡的情节,将“终日而思”“须臾之所学”“跋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马者”“假舟楫者”等建立了联系,从而帮助我按照顺序背出来当然也可以用地点桩来区分顺序,我更倾向于地点桩结合故事法,比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假设地点是一张床,整句编成故事,想象成:床上有一座土山,上方正风雨大作,山下积成一个深渊,里面飞出一条蛟龙,蛟龙拿着扇子(普)给拜神的刘德华扇风,刘德华心口的位置有孔子(圣心)的头像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误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青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我也会分别各用一个地点来记忆。如果你觉得在一个地点上记忆的信息太长,以分号为单位来划分地点也可以,不过这就需要更多的地点桩。

第四步是清理死角。一般来说,一些过渡词容易透忘,比如“故木受绳则直”“故不积步”里的“故”,我们可以用红笔画突出。有些比较容易混淆的,我们可以转化成形象,比如《道德经》“是以圣人之治”里的“是以”,“物壮则老,是谓不道”里的“是谓”,“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里的“非以”,我分别转化成形象:试衣、侍卫、飞蚁,通过把这些形象编入故事来记忆

有时候还会有个别字词容易背错,比如“圣心备焉”的“备”老背错,此时就可以想象这个圣人是刘备;“吾尝终日而思矣”,这个“尝”老背成“曾”,可以想到我思考时嘴里在尝东西。这样就能消灭死角,每一次检测时,都会发现比上一次更热练,最终达到全部内容的精准记忆

当然,熟背之后还需要科学复习,后面会有专门的章节来讲解。这一节我们举了很多文章作为案例,看完并不代表你就掌握了,关键还是要在练习中探索。如果你还是学生,在语文误和早自习时,就可以尝试使用这些方法,至少背下20篇文章,你就会运用得越来越娴热:如果你三经工作,可以挑选一些国学经典来背诵,比如《大学》《道德经》《孙子兵法》《唐诗三百首》,让这些经典融入你的精神内核里。背诵是大脑记忆的体操,赶紧操练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