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在头脑风暴时也能派上用场。“所谓创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组合而已。”美国广告大师詹姆斯·韦伯·扬在《创意的生成》一书中如是说。
如果你经常看这方面的书,这句话大概已经听得耳朵里都起茧子了。筑山节医生把这句话诠释得更加清楚:“儿时的体验、父母和老师的教导、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我提高时获取的信息、最近读过的书里写的东西、朋友说过的话、工作过程中自然而然学到的知识…这些五花八门的信息再加上临时集中收集的信息,能组合出别人意想不到的独特创意。”(《大脑与心情的整理术》NHK出版)
不管有多少信息,如果不重新组合碰撞,是不会产生创意的。一个创意好不好,关键在于如何安排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系。
信息看起来五花八门,把它们联系起来却并非难事。话虽如此,如果没有具体事例,恐怕谁也无法马上明白该怎么做。
为了激发创意,可以找出过去的读书笔记重读一遍,或是浏览自己的书架盘点、比较各种各样的信息,通过这些途径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举个例子,我对“工作是什么”和“职场是什么”两个问题很感兴趣,但又有些懵懂。我有时也会烦恼是该跳槽还是辞职,对“工作方式”和“职业规划”等方面的问题感同身受,因此会对这个主题更加关注。
在这里,我对同辈和年轻人们有些建议。如果你想以此为主题写一篇文章,可以拿出过去的读书笔记,试试下面这个方法。首先,重读一遍读书笔记。比如《工作三年就辞职,那个年轻人去哪儿了》(城繁幸/竹万新书)的读书笔记,内容如下:☆跳槽姑且放在一边,我认为一味宣扬干脆辞职或去做义工的观念也是很危险的。现在有些年轻人为了生活,要被迫向权威低头,他们应该怎么做呢?
《上两年班就辞职》(山崎元/幻冬舍新书)表达了相近的观点,于是我写道☆作者关于职业规划的建议,在大型公司或上市公司干得起劲的人会更能感同身受。低学历者或20岁出头的年轻人可能会看不懂。这明明是本好书,却没有让最需要它的人看到。
通过重新阅读笔记,我更能理解当时提出这种问题的自己了。所以如果要以“工作方式”为主题写点什么,我会把对这两本书的感想组合起来,以这两个问题为轴心进行思考:工作能力不强的年轻人该如何谋生中小企业员工该如何进行职业规划
作者想表达的信息,也就是这次写文章或制定计划的主旨,应该这样写:年轻人应该进入社会积累工作经验,不管就职公司是大还是小,这并不代表要与社会对立或者迎合社会。如果不绞尽脑汁做好两手甚至三手准备,如何能与前辈们竞争?为了生存下去,年轻人有必要变得圆滑一些。这是迄今所有关于跳槽和职业规划的书中从没写过的一种自保的“处世之道”。
如果事先做好了读书笔记,当时的所读所想就可以直接打包好留在笔记本里。需要创意的时候,只要再读一遍读书笔记,就可以直接把笔记拿来作为创意素材灵活运用。
读书笔记不仅能为写文章提供创意,还可以为新型企业的工作增添助力。比如读过《别以为自己永远是胖子》(冈田斗司夫/新潮新书)以后,你看到很多读者都喜欢通过逐一记录自己的活动来减肥,对这种减肥方法很感兴趣。把这种减肥方法写在读书笔记里,在日后重读的时候加上另一个创意,比如网络服务、笔记本、空白日历,就能发明可以记录每天活动内容的新商品或新服务(见图4-2)
再举个例子,最近商务人士都热衷于学习,“成人自习室”开始盛行。读过杂志报道的酒吧老板可以把这个信息写在笔记本里。为了更有效率地利用空间,可以让酒吧白天作为自习室开放,就能全天充分利用酒吧,还可以增加收益。
使用笔记本以后,书中的信息不会再被封存在书架里,而是得到了充分有效的利用。只要认真重读笔记,把有用的信息组合起来,就能获得对工作有莫大帮助的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