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可以帮孩子培养种种技能与习惯,但独立资本还包含一个关键的要素那就是自我认知能力。父母和家庭不能直接赋予孩子这种能力,却有义务引导孩子自己去寻找真实的自我,帮助他们发现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最适合的交流模式是什么样的,社交上的独到天赋在哪里,怎么去应对挫折,以及该如何投入与处理自己和外界的关系
已经有大量硏究表明,那些具有较髙自我认知能力的人,依托于对自己更深入的了解,以及更明白别人是如何看待他们的,在学业和工作上取得了更好的成就,同时跟他人的关系也更健康。《认清自我》( Insight)的作者、心理学家塔莎·欧里希( Tasha Eurich)认为,自我认知包含两个层面:向内的探索与向外的探索。前者指的是更加了解与悦纳自己,后者指的则是更多地去探究,外界是怎么认识他本人的
认识自己,可以让你了解自身精进的必要与方向;了解外界对你的认识,则可以让你更好地完成社会化的进程。怎么处理自我认知,对人的成长有着莫大的意义。它涉及对自身能力边界的探索、对自身能力和性格的认同、对自我成长的要求、对勤劳与懒惰的正确认识等。
在心理学界,最近一段时间关于自我认知的一大研究重点就是形体焦虑。有的人会因为觉得自己太胖、太瘦或者太丑而极度焦虑,这就是一种典型的由负面自我认知而引发的痛苦感受。当事人如果处理不好这种焦虑情绪,就会出现今天很常见的一些社会问题,比如被称为“兔子”的靠抠喉咙催吐方式减肥的群体,以及暴食症、厌食症、整形成瘾等。
我认识一位在此领域深耕多年的心理学者,他最近跟我聊天时还告诉我,他们最近在这一领域的前沿研究还发现:大量有形体焦虑的人在外界看来其实并不胖、不瘦,也不丑,还有很多人觉得这群焦虑的人其实身材不错,而且面容姣好,这着实令人费解。但这其实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不少女孩明明已经很瘦了,还是觉得要再瘦一点,归根结底,恰恰是自我认知与实际产生了巨大的差异。
我们在上一章讲到的更多的是孩子带着怎样的“知识储备”投入社会,而在这章,我们即将讲到的就是,要让孩子在步入社会丛林时,除了要有干粮和行李这些补给品之外,更要有见招拆招的深厚功力。
今天的很多孩子,因为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搞定挫折,而产生“玻璃心”的问题因为来自电视、手机、平板电脑的诱惑太多,而产生不专注的问题;因为有着家里很多大人无微不至的照顾,而产生安全意识淡薄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本质,统统都来自自我认知能力的缺乏。如果孩子知道自己有坚毅的品格与卓越的能力就不至于“玻璃心”;如果孩子明白深度投入能换来极大的快乐,就不至于有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如果孩子理解自己压根就不是无情水火的对手,那自然就会珍惜生命,远离那些不安全因素
但你发现没有,我们这一代人所经受的挫折,跟这一代孩子将会经受的挫折十分不同;我们这一代人所面对的诱惑,跟孩子们未来要面对的诱惑也不一样智能手机才岀现没多长时间,又有谁知道当孩子长到我们这个年纪时,又会出现什么新鲜玩意儿?同时,除了水、火、电以及马路上呼啸而过的车,我们也不知道孩子在长大后会遭遇什么新鲜的危险源。所以,让孩子建立起一种应激策略,而不仅是学会些迟早要过时的套路,才是我们这一章将讨论的重点
接下来,我们会重点探讨如下内容。首先是帮助孩子建立自主自觉性。每个家长都跟孩子说过“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这种教育可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让孩子了解什么事情是他自己的事情,以及他自己到底能不能做成,都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是安全教育,如何让孩子带着对外部环境的敬畏离开家庭。要知道,“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结果大概率是死于虎口,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相信不是家长希望孩子拥有的
随后我们会探讨自我成长的习惯应如何培养。这其中包括阅读习惯、专注力以及执行力的培养。天上不会掉馅饼,个人成长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益于大量的准备工作与全情投入,让孩子提前体验阅读、学习、勤奋所带来的正向循环,有着重要的养育意义。
最后,我们还会专门讨论一下自卑和太过好奇的孩子。自卑的孩子太容易退缩,而过于好奇的孩子总是喜欢搞点小破坏,如何有效地中和这两类孩子的自我认知倾向,同样也是家长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