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院校库
图标
热门排行

●第三,偶发性:优质的惩罚,一定是“频率低但力度大”的惩罚。

2020-08-08 00:34:53

这一点好理解,惩罚多了效果就不明显了。时不时地鼓励孩子,激励的效果会越来越好,但惩罚如果太过频繁,就会让孩子逐渐往“打皮了”的方向发展。有些爸妈特別爱冲自己的孩子大吼,但越吼越没用。因为孩子心里也知道,反正你就只是吼两句,很快就过去了,没啥可担心的。这里也要提醒各位家长,孩子被惩罚的时候可能会哭,这时候你就别再说什么“哭什么哭!”“不许哭!”-类的话了。哭就对了,这说明惩罚起到了效果,你难受了你也哭,但你拦着不让人家哭,这就过分了,你应该接受孩子的悲伤,引导他接受已经发生的惩罚,只要下次不再犯就好了。

我有一个朋友,他家3岁的儿子有一个特别令人讨厌的嗜好:爱拽别人的头发。就因为这,他打过儿子的手,甚至还反过来拽过儿子的头发,但是都不好使他跟我聊起这件事时,我问他:“你拽孩子头发之前,跟他聊过吗?”他说:还用说什么?我疼得咧嘴、气得脸红,还有什么可说的?我反手拽他的头发,就是要告诉他·你看,拽你你也疼!

我建议他:“等下次他拽你头发的时候,你先制止他的行为,然后问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但很多时候孩子根本不回答你这个问题,他甚至只会“嘿嘿”地看着你笑。他拽你头发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在他看来,这事儿挺好玩儿的,还谈不上什么对错

那么家长就要跟孩子表达这样的态度:虽然在你看来,这是件好玩儿的事儿,但是在被拽头发的人看来,这件事情一点都不好玩儿。你要告诉他:“你这么做会让我疼,让我难过,甚至会让我受伤。”最后再问他:“如果我拽你的头发,你会疼吗?”

他可能会点点头说“知道错了”,也可能懒得回答你,那这个时候你再尝试去轻轻地拽他的头发,让他感受到那种疼痛,这才是真正有用的惩罚。倘若不分青红皂白,上手就拽孩子头发,那不是爸妈教育孩子,那是爸妈报复孩子,这就是归因性的重要之处

我那位朋友照着我的说法回去尝试了一下,然后告诉我:依然不好使。于是我亲自上门看了看,终于明白了原因:他家孩子不仅拽他头发,全家人的头发都没逃过他家孩子的魔掌。但爷爷奶奶完全不以为意,还分外高兴:“哎呀!我家大孙子这手真有劲儿!”这种反馈让惩罚的效果大打折扣,惩罚的严重性就遭到了极大的挑战

家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家,对于孩子的错误,大人们有必要“同仇敌忾”,否则只会南辕北辙,让教育的效果在矛盾的方法中被中和掉。对待孩子的错误,要在家庭范围内达成一个比较统一的认知,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在这个年代,“熊孩子”很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家庭对孩子的惩罚并不到位。不少家长听说美国的教育就不太惩罚孩子,所以人家那儿“熊孩子”就少。其实美国也有不少“熊孩子”,也有针对“熊孩子”的惩罚机制,而美国的这种机制中,有不少东西都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我认识一位美国家长,她对在惩罚之前如何跟孩子交流很有心得。中国的家长在惩罚孩子之前一般不说什么“废话”,但美国的不少家长在惩罚孩子之前,都会跟孩子交流一番,甚至会跟孩子共同完成一个表格。我的这位朋友在每次惩罚他们家孩子之前,都会先问孩子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你刚才做了什么?◎第二个问题是:你刚才为什么这么做?◎第三个问题是:你刚才这么做,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吗?给哪些人带来了不便◎第四个问题是:说出两种能代替你刚才行为的正确做法

最后,她还会和孩子一起把四个问题的答案写在卡片上,并标注日期和时间时间一长,她家就有了一个记录孩子成长中坏习惯的“错题本”。

这位朋友跟我说,当她跟孩子一起完成这个表格的时候,有好几次她和孩子都发现,其实已经没必要实施什么惩罚了。最好的惩罚就是通过良好的沟通,让孩子深深地感受到:“我错了,而且我知道该怎么改。”我们最应该学习的,未必是她的四个问题,而是在我们失去控制伸手打孩子之前,应该先仔细琢磨琢磨到底可以跟孩子聊些什么。

但有的时候,让自己不失控是一项高难度的任务,我也是当爸爸的人,体会过那种怒火攻心的冲动,所以我很理解,为人父母有时候情急之下会难以自控。也有不少人告诉过我,他们每次打完孩子都非常后悔。而最让爸妈压不住火的,可能就是孩子那些又哭又闹的发脾气行为了,其实只要进一步践行我们提到过的养育原则,利用我们身为成人的心智优势,就能比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