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流传着一个关于大数据的笑话,题目是“大数据的威力”。这看似是一个天方夜谭,但是,也可能是我们未来社会的真实情景。笔者摘录下来供读者一阅
某城市一个比萨店的电话铃响了,客服人员拿起电话。客服:x××比萨店。您好,请问有什么需要我为您服务?顾客:你好,我想要一份客服:先生,烦请先把您的会员卡号告诉我。顾客:123456789。客服:陈先生,您好!您是住在泉州路一号12楼1205室,
您家电话是24682468,您公司电话是13571357,您的另一个手机是13912345678。请问您想用哪一个电话付费?
顾客:你为什么知道我所有的电话号码?客服:陈先生,因为我们联机到CRM系统。顾客:我想要一个海鲜比萨…客服:陈先生,海鲜比萨不适合您。顾客:为什么?客服:根据您的医疗记录,你的血压和胆固醇都偏高。顾客:那你们有什么可以推荐的?客服:您可以试试我们的低脂健康比萨。顾客:你怎么知道我会喜欢吃这种的?客服:您上星期一在中央图书馆借了一本《低脂健康食谱》顾客:好。那我要一个家庭特大号比萨,要付多少钱?客服:99元,这个足够您一家六口吃了。但您母亲应该少吃,她上个月刚刚做了心脏搭桥手术,还处在恢复期。願客:那可以刷卡吗?客服:陈先生,对不起。请您付现款,因为您的信用卡已经刷爆了,您现在还欠银行4807元,而且还不包括房货利息。顾客:那我先去附近的提款机提款。客服:陈先生,根据您的记录,您已经超过今日提款限额顾客:算了,你们直接把比萨送我家吧,家里有现金。你们多久会送到
客服:大约30分钟。如果您不想等,可以自己骑摩托车来。顾客:为什么?客服:根据我们CRM全球定位系统的车辆行驶自动跟踪系统记录,您登记有一辆车号为SB-748的摩托车,而目前您正在解放路东段华联商场右侧骑着这辆摩托车。顾客当即晕倒。
这看似是科幻小说中的情景,实际上在今天就可能实现。细想下,文中提到的那些数据,在现实世界中全都已经存在了。你的所有电话号码都在通信公司;你的病历与医疗记录在医院中都已经数据化;你在图书馆借的书也已经登记;更不用说你的账户早就被银行掌握得一清二楚;你的汽车、摩托车早就可以联网备查,配合以到处都有的摄像头,你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也能查得一清二楚。比萨店现在没有这样的服务是因为这些数据目前还散落在各个机构的手中,没有连接起来而已。
现在所有的人都在“云”里谈着“大数据”,教育也不例外。按宽带资本董事长田溯宁博士说的:“互联网产业的兴起,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这些技术,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一种工具,而是成为重塑我们社会的一种最重要的力量。”而教育是搞云计算和大数据的人们想方设法要改变的领域。
有什么比教育的数据更大、更重要的领域呢?这是个网罗了最多人的行业,因为是人都要受教育。而且相对任何别的行业来说,教育把人们套进去的时间还最长。从幼儿园到研究院毕业,我们几乎半辈子都要待在这个行业中。现在又发明了一个“终身学习”的概念,咱们一辈子都跳不出教育这个如来佛的掌心了。
想想也是,学校里发生的一切无一不可以转化为数据。每个学生上课时写笔记、做作业、发微博、实验、讨论、参加活动的记录等都是教育大数据的来源。用这些数据分析出更多、更精确的数据,就可以为个性化的慕课学习提供坚实的支撑。例如,可通过数据分析,将考试题目进行精确定位,根据学生做题时的成功率,给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内容与进度。教师可以准确获知学生的学习偏好、难点及共同点,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外行的我们经常搞混“数据”与“数字”的区别。有人举了个很形象的例子,一个学生考试得了78分,这是一个“数字”;如果把这78分背后的因素(家庭背景、努力程度、学习态度、智力水平、老师教学效果等)和78分联系在一起,就成了“数据”。正在发生的这场教育变革与之前的远程教育和在线课程的最大不同在于,后者不过是“数字”而已,前者却是“数据”。数据是过程性和综合性的考虑,它更能揭示出真实世界背后的逻辑关系
美国三大慕课平台之一的 Courser公司已经开发出给授课教授的数据分析工具,教师可以通过监测学生的具体表现,及时调节学习内容。当某个知识点的题目学生老做错时,系统就会不断强化出现与这个知识点相关的题目,以巩固学习效果。据说,一套完整的数据分析系统已经在美国的教育云平台上建立,能以超过80%的准确率预测学生的升学情况。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在说信息社会即将到来,现在终于来了。实际上,目前这还只是刚刚开始。互联网是一场翻天覆地的大变革。它正在改造着全球各个角落和各行各业。可是对互联网这一新生事物,很多人还跟马云说的一样:“第一,看不见;第二,看不懂;第三,看不起;最后,来不及。”
未来,只有那些能够提供持续性创新、生动有趣的教学资源的学校,才具有更强的生命力。老师正逐步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引导学生获取知识的协助者。通过利用云计算整合教育资源后的教育信息化平台,将极大地方便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丰富的教学资源,使教师将更多的时间放在改进教学方法上,推动教师的教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