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院校库
图标
热门排行

北京印刷学院

北京印刷学院

Beijing Institute Of Graphic Comminication
  • 学校隶属: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 学校地址:北京市大兴区兴华大街(二段)1号
  • 学校类型:工科
  • 联系电话:010-60227871
  • 学校城市:北京
  • 学历层次:本科
图标
院校设置

院系设置

航海学院 

航海学院于1992年9月由原航海系(成立于1953年)、电子工程系(成立于1962年)和航政系(成立于1989年)合并而成。

航海学院现有航海技术、海事管理和地理信息科学三个本科专业。航海技术专业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是1953年并校时保留并进一步发展起来的重点专业,1992年被列为交通部八五首批重点建设学科专业,支持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航海科学与技术和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三个二级学科硕士和博士点。学院已形成博士、硕士、本科等多层次、多方式的办学体系,以培养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为主,并招收国外留学生。

航海学院下设航海、船艺、货运、航海仪器、船舶安全管理、通信、航海气象与地理信息、海事管理8个教研室,IMO国际公约研究中心、航海英语研究中心和航海实验实践教学中心3个中心以及航海技术研究所。航海实验实践教学中心下设航海、船艺、航海仪器、积载计算机、GMDSS通信等实验室,既可供培养适应现代化船舶驾驶与管理的高级航海技术人才教学使用,也可供广大教师、高年级学生、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

航海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具有教授、副教授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占教师总数一半以上,形成了以国内外航海界知名度高、影响大、学术造诣深的教授为带头人,以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力的多支学术梯队。航海学院现有教师174人,其中教授37人、副教授59人,实验技术人员20人。28人持有符合国际船员培训发证值班标准的船长证书或高级船长证书,13人持有大副证书。教师经常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访问和进修,已成为国内多个学术组织的成员及国际海事组织的专家顾问。

学院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主要研究方向是交通系统虚拟现实与仿真技术、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系统、交通运输先进控制理论及技术、船舶货运技术、船舶驾驶自动化、船舶操纵及航行环境综合评价等。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交通运输部及部属单位多项横向科研项目,多项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为我国航海科技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国家高级航运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航海学院除承担本科生、研究生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外,还与世界海事大学等合作办学,为国内航海院校和航海教育培训机构培养师资,为航运企业培训船长和驾驶员。

轮机工程学院

轮机工程学院下设轮机系、船电系、热能与船修系以及轮机实践实验教学中心、船舶电气实践实验教学中心和金工实习基地等教学机构。拥有辽宁省船舶机电一体化重点实验室、辽宁省船用小型燃气轮机技术重点实验室、辽宁省船舶装备维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轮机监控与仿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轮机科学与运用工程辽宁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辽宁省船舶安全与污染控制工程研究中心等6个省级科研基地。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210人,其中专任教师141人,实验教师40人,管理人员(含指导员)29人。专任教师中教授31人,副教授53人。持有高级船员证书的教师111人,其中持有高级轮机长、轮机长证书的教师20人。学院还聘请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1人,客座教授30余人。船舶动力装置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船舶辅机及防污染教学团队、船舶电工学教学团队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目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近4000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近400人。学院培养了大批毕业生,活跃在国内外的航运领域,成为航运领域的精英。

学院现有轮机工程(海上和陆上两个方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能源与动力工程、船舶电子电气工程等4个本科专业。轮机工程专业于2005年和2007年分别被评为辽宁省首批特色专业和国家首批特色专业,2007年成为教育部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轮机实践实验教学中心2008年被评为辽宁省普通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9年教育部、财政部批准我校航海实验实训教学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单位,轮机实践实验教学中心是其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轮机工程专业(海上方向)被评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同年,轮机工程专业(陆上方向)与大连船用推进器厂联合申报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获得教育部批准。目前,轮机自动化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船舶辅机和轮机概论被评为辽宁省精品课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08年被评为辽宁省特色专业和国家特色专业,2012年被评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重点支持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经过交通运输部十一五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专业的建设规模、实验条件和研究能力已经达到国内大学同类专业的先进水平。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是教育部2008年批准设立的本科专业,2011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2012年被评为辽宁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

学院拥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流动站、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轮机工程、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和动力机械及工程等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船舶与海洋工程、电气工程、动力工程专业学位授权点。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已发展成为我国海上交通领域中轮机工程和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学科重要的科研基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其中轮机工程学科1960年开始研究生培养,1981年首批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2年被列为交通部重点学科,2002年被列为辽宁省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学院在现代轮机管理工程、船舶动力装置与系统、轮机自动化与控制、船舶机电一体化、轮机故障诊断和预测技术、船舶污染控制技术、船舶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等学术研究方向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近五年来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级纵向科技课题6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00余篇(SCI、EI检索300余篇);获得省级科技和教学成果奖励10余项,国际、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0余项,出版专著20余部。

学院坚持待生如子、待生如友、待生如栋梁的学生工作理念,全面贯彻智商、情商、技商、体商培养方针,积极营造良好学风氛围,坚持半军事管理特色,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深入落实就业指导,近三年总体就业率达96.2% 。

学院充分利用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教学设备积极开展船员培训和船舶技术咨询服务。通过规范培训体系,强化教学管理,在继续开办海事局资格认证的培训项目的基础上,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开办各种有关STCW国际公约所规定的,旨在提高各等级轮机员专业技能、法规知识水平和综合业务能力的特色项目培训班以及轮机员晋级考证培训、电子员(电机员)培训、油轮培训、轮机模拟器培训、机舱资源管理培训等。每年承担国内外轮机长、轮机员和船员适任证书考试、评估和培训数千人次。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设有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网络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物联网工程等11个本科专业;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三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物理电子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和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学院设11个本科专业教学系、3个教学实验中心及9个科学技术研究所,教学和科研实力雄厚。学院现有教工220余人,其中教授51人、副教授61人、高级实验师11人,辽宁省教学名师3人。学院目前在校的本科生3277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712名。

学院拥有国家级电子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交通安全与通信技术、船舶自动化工程和港航机电控制工程等三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电子信息工程教学团队被评为辽宁省省级优秀教学团队;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是交通运输部和辽宁省的重点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是辽宁省重点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被授予辽宁省信息与通信工程重点学科领域研究生培养基地;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三个专业是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示范专业。

目前,学院已形成博士、硕士、本科教育等多层次办学体系,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除招收国内学生外,还招收国外留学生及进修生。

学院拥有交通领域的国家级专家、国内外知名、年富力强的专家学者,省级教学名师。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国际合作、教育部、交通运输部、辽宁省、大连市科研项目以及港航等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几十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科技进步奖、发明创造奖及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等,为交通及其它领域的科技发展及企业科技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在近几年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及挑战杯竞赛中,我院学生均取得优异成绩,多次获得全国一、二等奖和省特等奖。

交通运输管理学院  

交通运输管理学院下设交通运输系、物流系、国际航运管理系、经济贸易系、管理科学与工程系、邮轮游艇管理系、工商管理系、财务管理系等8个教学系;设有港口与航运、交通运输经济、国际航运人力资源、交通规划、世界经济、旅游科学、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战略管理和系统规划、电子商务等研究所;设有物流系统工程、交通运输信息、营销策划、中小企业发展、创业管理、海洋开发与管理等研究中心,以及信息管理与系统研发中心。

目前学院有在校生4000余人,专任教师130余人,其中教授31人,副教授44人。博士生导师14人,硕士生导师50余人。

学院拥有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博士后流动站、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物流工程与管理、交通工程等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管理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物流工程与管理、交通工程、产业经济学、技术经济学、国际贸易学、企业管理、工业工程等1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交通运输工程、物流工程、项目管理等3个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管理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是省级重点学科。

学院拥有1个辽宁省物流航运管理系统工程重点实验室;1个交通运输管理实验教学中心,该中心下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经济与商务、电子沙盘与创业模拟、运输管理、物流管理、物流设备与技术、港口工程与管理、金融与投资模拟等诸多实验室。

学院学术气氛活跃,在国际航运、外贸运输、物流工程与管理、港口设计与规划、港口经营与管理、工商管理、经济贸易、信息管理和电子商务等领域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部委、省、市政府和大型企业的重大科研课题,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学位、环境工程学科硕士学位、海洋化学硕士学位和生物物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环境工程、海洋科学和海洋资源与环境三个本科专业。目前,学院拥有国家工程和交通运输部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学科,辽宁省环境科学重点建设学科和重点实验室1个,拥有环境影响评价和海域使用论证等资质。

学院设有3个教学系、1个教学实验中心和一个专业实验中心。学院现有43名专任教师,其中38人具有博士学位,15人系海外归国人员。专任教师中现有教授11人、副教授19人。另聘有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等的兼职教授13人,教学和科研实力雄厚。目前,学院已形成了以教授为带头人、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多个学术梯队和博士、硕士、本科教育等多层次办学体系,除招收国内学生外,还招收国外留学生进修生。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440人,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152人。

学院现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1个以及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海洋化学和生物物理二级学科4个,科研研究所5个,1个国际合作研究中心。主攻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船舶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海洋污染与监测分析、海洋环境管理与规划,以及环境系统生物学等学术方向。学院有多名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同国外院校具有广泛的技术合作与交流。学院教学科研力量雄厚,成果卓著。近年来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内外重大科研项目:如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科技计划和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市重点科技项目等,获得多项成果奖励。综合水平居于国内同类专业的先进行列。

交通运输装备与海洋工程学院

交通运输装备与海洋工程学院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机械工程系、土木工程系、船舶与海洋工程系,目前设置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救助与打捞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五个本科专业。拥有载运工具运用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等三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等三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载运工具运用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工程力学、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等四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材料科学、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等四个工程硕士领域。其中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和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是辽宁省重点学科,学院所属船机修造工程实验室为交通运输部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交通装备先进制造与控制实验室为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教职工110名,其中教授35人、副教授32人、高级工程师6人。在教学、科研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占82%以上,具有博士学位人员占80%以上。目前,学院已形成了以博士生导师为带头人、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多个学术梯队。目前本科学生1100余人,统招硕士研究生173人,博士研究生29人,工程硕士50余人。

学院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承担有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交通部、辽宁省、大连市科研项目以及港航等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几十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科技进步奖、发明创造奖等,为交通科技发展及企业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学院主要科研方向包括:气动元件及系统理论与应用技术、海水液压电液控制器件与系统、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机电产品设计制造与装配、机电系统集成与智能化、润滑理论与技术、形状记忆合金在传感、驱动及其机敏结构中的应用技术、救助与打捞技术与装备、载运工具新材料与表面工程技术研究及应用、船舶新能源技术与材料研究、载运工具摩擦磨损机理及对策技术研究、海洋结构物损伤与控制技术研究、载运工具可靠性失效与检测控制技术;高分子材料与化学、类橡胶材料及应用、功能材料及应用;道路与桥梁工程新材料应用、路桥工程耐久性、桥梁工程健康监测与抗震、岩土及地质工程防灾减灾;现代计算力学的理论和方法、海事结构分析及CAE技术、力学理论及计算技术在现代交通与物流建模与分析中的应用、现代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理论与方法、船舶与海洋结构物流体力学性能、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结构性能与安全性、船舶与海洋结构物制造工艺技术、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监测和维修、绿色船舶与海洋工程等。

 法学院

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是于1997年由当时的市场经济法学院与交通运输管理学院的国际海事专业合并而成。1998年取得国际法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被批准设立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0年取得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全国38所具有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学院拥有一支多学科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向复合型师资队伍,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18人,讲师17人,具有博士学位和在读博士的48人,在国外取得博士学位和具有国外研修经历的32人。其中有中国海商法协会副主席1人,国际海事委员会提名委员1人,交通运输部法律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2人,全国十大青年法学家候选人3人,辽宁省教学名师1人,首届辽宁省中青年杰出法学专家3人。此外,学院还常年聘请外籍法学专家任教。

目前学院拥有本科生、硕士生、专业学位生、博士生完整的人才教育培养体系,特别是海商法学科,其教学体系之完备、学科方向之全面,学术成果之丰厚,在全国法学院校和科研单位中均名列前茅。法学专业为国家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辽宁省示范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际法学、民商法学为辽宁省重点学科;国际海事法律研究中心为辽宁省唯一的法学类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海商法和国际贸易法为辽宁省精品课,民商法学科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目前在校本科生809人,硕士研究生431人,博士生138人(包括外国留学生)。

学院重视理论与实务的结合,积极参与国际和国内立法实践,曾主持、参与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等多部法律;曾多次作为中方代表团成员参与国际海事立法;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司法部和交通运输部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研究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并有数十项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目前正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物权法与合同法的制度协调与规则契合、我国港口防治海洋外来生物入侵的法律对策研究、我国海洋渔业保险制度与渔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岛屿争端解决中的国际法问题研究、英国乡绅史研究身份、财富、权力与文化的历史变迁等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和国有大型企业科技咨询项目50余项。先后出版了《新编海商法学》、《船舶碰撞法》、《合同法总论》、《国际私法导论》、《海商法》、《海事法》等多部法律著作及国家十五规划教材、研究生推荐教材,获得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等奖励。

法学院拥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法学楼设有设施完备的教师办公室、硕士研究生教学室、博士研究生教学室、研究室、大小会议室、职工活动室和藏书5万余册、学术期刊100余种的资料室。学院还主办《中国海商法研究》、《大连海事大学法律论坛》等刊物。

学院注重加强国际间的教学合作与交流,先后与美国纽约大学国际管理学院、俄罗斯远东大学经济学院、英国斯旺西大学、英国南安普敦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美国杜兰大学、韩国韩南大学、韩国海洋大学、韩国高丽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日本青山学院大学、日本关西学院大学法学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香港大学等建立了学术交流与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合作关系。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已成为学科方向齐全、师资队伍实力雄厚、科研成果丰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普遍认可、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法学院。

公共管理与人文学院 

大连海事大学公共管理与人文学院成立于2012年,其前身为2000年成立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最早可追溯到大连海运学院社科系。

公共管理与人文学院设有公共管理系、政治学系、社会学系、中文系、哲学系、心理教育研究中心、艺术教育研究中心和国防教育研究中心、博雅教育中心等教学科研机构。学院现有教职工4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1人,讲师12人,另有兼职教授10余人。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20人,在读博士1人。学院有博士研究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3人。目前在校本科生400余名,硕士研究生60余名。近年来,学院教师完成和承担国家、省、部、市各类科研课题100余项,公开出版各类学术著作和教材30余部,发表科研论文500余篇,有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公共管理与人文学院设有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工作、汉语言文学、哲学六个本科专业,和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授予点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二级学科硕士授予点。

公共管理与人文学院承担着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和人文环境建设的主要任务。学院设立博雅教育中心,在大连海事大学学生博雅素质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共管理与人文院社团数量多,学生积极活跃,在学校的各类活动中表现突出。尤其,通过多种多样形式活动的展开,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院各个本科专业均实行导师制,为每一位本科生配备导师,随时为学生提供学习等方面的指导,学生也可与研究生一起协助导师进行科研工作,从而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

公共管理与人文学院从1983年开始招生至今,为交通运通部所属各大港航企事业单位培养了大批人才,学院毕业生受到了港航企事业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并有一批毕业生考取了研究生和国家公务员。据调查统计,有近一半的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仅四、五年的时间,就担任了实职领导职务,有的毕业生还担任了大型企业总经理的专职秘书。经过20多年的发展和建设,学院已成为一个多学科、多专业、多层次、学位点齐全的办学机构。

外国语学院 

大连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前身是大连海运学院科技外语部。1997年成立大连海事大学外语系,2005年更名为大连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自1953年大连海运学院并校以来,有一批归国知识分子、从事外交工作的人员和学识渊博的英语教师来院执教。涌现出如杨美楣,孔庆炎,刘洪章,朱铠等一批知名的语言教学研究专家,主编《基础英语》教材在全国普遍使用, 是公认的第一代大学英语教材的代表,使我院外语教学在国内理工科院校中享有很高的声誉。1985年获批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获批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获批英语翻译硕士和日语翻译硕士 专业学位授权点。2008年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硕士点成为辽宁省重点学科,是国内最早开展语料库语言学和计量语言学研究的为数不多的机构之一。2010年英语专业被评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特色专业。大学英语研究基地是辽宁省首批和唯一的外语教育规划重点研究基地。

外国语学院下设英语系、日语系、大学英语第一、二教学部、航海类专业英语第一、二教学部、公共研究生外语教学部、西语教学部、外国专家教师教学组、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部、语言教学中心、外语培训中心。另有全球化与外语教学研究中心、英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心、日语教学研究所等校级研究机构。拥有19个多媒体教室、14个语音室、图书资料室1个和音像资料室1个。配备最先进语言教学设备,可接收外台电视节目,并设有自己的调频台。拥有丰富的专业图书、期刊杂志和音像资料。

外国语学院现有教师及教辅人员128人,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58人,讲师33人,助教12人,其中4人获澳大利亚、印度和日本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学位,10余人获国内著名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学位,在读博士研究生10人。另外常年聘有外籍教师20余人。此外,还聘请冯志伟、戴炜栋、陈国华、王宏印、朱永生、孙玉华等著名语言学家、外语教育家为客座教授。1998年开始招收英语专业本科生,2005年开始招收日语专业本科生。学院现有在籍研究生200人,本科生524人。外国语学院还承担全校大学外语、世界海事大学硕士班的英语、国家BFT、海事英语、商务英语等教学与培训工作。

近年来,外国语学院在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3年以来,学院在外语类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国外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编写教材、教辅资料近100部,译著8部,出版专著12部(其中3部在国外出版社出版);承担校级以上科研、教研课题5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4项、省部级奖项4项。先后聘请了语言学、文学、翻译等领域知名学者30余人前来讲学。曾成功主办海事英语国际会议等高水平国际会议。同时在教学研究等方面和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的高校开展多种途径的国际合作。

外国语学院将人才培养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是教育部第一批大学英语教改试点学校。特别重视航海类专业的外语教学,按照STCW公约的要求培养学生外语应用能力,以适应航运业作为最国际化的行业的语言方面的需要。外语专业教学依托航运背景,坚持理工科外语专业教学的优势和特色。以培养学生外语应用能力为主导,同时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航运、计算机、外贸知识,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国际通用人才。研究生教育注重系统的专业知识传授,培养严谨的研究方法和外语实践能力,造就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独立研究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的高级外语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从事教育、编辑、翻译、外事、外贸等领域的工作,同时具备外语专业及相关学科领域深造的能力。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外国语学院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平台,抓好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重点发展语料库语言学、计量语言学和海事英语、翻译补偿、法律翻译和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研究,形成学科优势,提升我院在外语界的地位和影响,为我国外语教学和科研做出应有贡献。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点研究方向包括海事英语、语料库语言学、英语语言学理论与教学、商务英语、计算机辅助翻译、日语语言学理论与教学、俄语语言理论与教学等方向;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包括翻译方向、英美文学方向。英语翻译硕士点研究方向包括海事翻译、机助翻译和商务翻译方向。日语翻译硕士点研究方向包括科技翻译、商务翻译和文学翻译方向。

 数学系 

数学系(前基础部,数理系)1962年成立,先后开办过数学、物理、电子技术等本、专科专业和应用数学研究生班。2000年12月,学校对基础部的部分教研室和专业作了调整,并更名为数理系。2005年1月,为了适应学校发展的要求,又对数理系进行调整,建立数学系。

数学系下设统计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两个本科专业。

数学系拥有信息与计算科学实验教学中心、数学建模实验室、应用数学实验室、工科数学实验室、应用数学研究所。数学系师资力量雄厚,全系有47名专任教师,其中正教授10名,副教授23名,讲师14名,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8人;具有博士学位21人,硕士学位20人,有7人具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有1人获辽宁省教学名师奖,1人获大连市高校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数学系现有在校本科生209人,研究生46人。

数学系已获得审批通过增列数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现有五个主要二级学科: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基础数学,其中应用数学为辽宁省重点(培育)学科。数学系学科建设以数学及其在信息和管理科学中的应用为主,教师的研究方向涵盖了数学、控制理论、计算机科学、信号处理、图像处理、交通运输管理、物流等多个领域。数学系科研力量比较雄厚,近5年来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973项目子课题1项,省部级项目7项,辽宁省教学改革项目4项。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和国际期刊物上的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检索收录1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8部,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奖20余项,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有一门课程获辽宁省精品课称号,获辽宁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奖3项。组织我校学生参加了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和全国数学竞赛,取得了较好成绩。

物理系 

物理系现有物理学一级硕士授权点一个,下设五个二级学科方向分别为: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理论物理、光学。一个本科专业即应用物理专业学士学位授权点。设有环境工程研究所,光电子技术研究所,计算物理研究所,一个省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有两个省重点实验室即高气压强电场电离放电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和辽宁省高等学校强电离放电单分子工程实验室。

物理系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其中有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27人。在45名教职员工中有教授14人,副教授11人,其中有14人具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70%。1人荣获国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入选国家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入选辽宁省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为辽宁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的百层次人才,1人获光华工程科技奖,1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获全国五一巾帼奖, 1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获辽宁省科学技术奖,1人获大连市 青年科技奖, 1人获辽宁省高校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人获交通部吴福-振华交通教育奖励基金优秀教师奖,1人获交通部东方优秀教师奖,1人获辽宁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现有一个辽宁省创新团队。2010年物理系获得辽宁省巾帼文明岗。

物理系教学科研力量雄厚,成果卓著。近五年来,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0余项、省部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科研经费总额累计4000余万元,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项目2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前期研究专项3项,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2项,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2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13项;获得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辽宁省政府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国际知识产权组织专项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授权国际发明专利3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30余项,实审国际发明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29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近五年来,科研人员和教师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和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共发表论文300余篇,发表论文被SCI、EI、ISTP三大国际检索机构收录二百余篇次,每年发表论文被SCI、EI收录50余篇,出版专著4部、教材7部。

物理系与波兰科学院、加拿大McMaster大学、韩国明知大学展开深入的合作研究,甲烷等离子体重整制氢研究已被列为中国与波兰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羟基自由基杀灭船舶压载水外来入侵生物的研究已被我国国家科技部和韩国国家科技部列为国际合作项目。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博士点和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硕士点,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六个二级硕士点。

学院的教学科研机构现有原理教研室、概论教研室、纲要教研室、基础教研室、综合教研室,以及辽宁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学院拥有一支教学科研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23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7人、讲师4人、行政人员2人。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全部具有硕士或双学士学位,其中有博士学位和在读博士16人。我院教师队伍中还涌现了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先进典型贾凤姿老师,先后荣获国家教育部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奖等多项奖励 ,并被评为辽宁省教学名师。

目前,在校硕士研究生40余名,博士研究生38名。近两年学院教师完成和承担国家、省、部、市各类科研课题10余项,公开出版各类学术著作和教材8部,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有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