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漫无目的地重读,也会有些新的发现,遇到意想不到的好句子。读书笔记里记的大多是自己亲手抄下的选段,过一段时间再拿出来看看,会发现过去觉得很美好的文章更美好,以前只是一知半解的语句现在已经可以彻底理解了。
2013年1月,我在读过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的《各种各样的人》(平凡社)以后写了相关的读书笔记。最近重读这本书的读书笔记,我看到里面有篇《美国派》,这是1926年卡雷尔·恰佩克写给纽约报社发行人的一封信,主要内容是对美国文化进行批判。
虽然不太明了,但我总觉得这篇文章里面“有些对我来讲非常重要的内容”(当时正值年初,我做笔记的热情也比较高),于是我花了几天时间,把多达九页的全文都抄了下来,还写了评论。
抄写的时候,让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是恰佩克盖房子的小故事。他当时想盖一座古典风格的房子,开工以后却迟迟没有进展,因为瓦匠和木工们要么罢工,要么热衷于聊天,不然就是大中午去喝啤酒,结果一座小小的房子竟然花了两年才建成。据说这样的房子在美国只需要三天就可以盖起来,但是,恰佩克认为这种“迟缓”正是欧洲精神的伟大之处在这两年的时间里,他会去工地做监工,与工匠们交流,“我和我的家就这样建立起了非常亲密的关系”
当时我就觉得这个故事很棒,但又不知道怎么表达,于是只写了一句“有意思”。但这次重读竟然让我领悟到了这个故事的精髓,那是我在读到下列原文时想到的。
我在欧洲做过很多工作,期间听别人说在美国有这样一位大人物,他会在火车上口述一封信,让秘书帮自己写下来,会在汽车上为大型会议做准备,或是边吃午饭边开小会。而我们传统欧洲人则是该吃饭的时候就吃饭,该听音乐的时候就专心听。这两种生活方式恐怕都是在浪费时间,但都没有浪费自己的人生。(P289)
读到这里,恍然大悟的我赶紧拿起笔画了线,并这样写道:浪费时间不算什么,但请不要浪费人生我之所以觉得恰佩克盖房这个小故事很有趣,是因为故事里登场的恰佩克和工匠们虽然花了两年时间才把房子建起来,但都过得很充实。也就是说,他们虽然浪费了时间,但都没有浪费人生。
这段话,至今依然是我生活中重要的座右铭。如果你想在多读几遍书后就有个人发现,恐怕是很难的,因为并不是说工作或办事的时候顺便看一眼书就能有效读书。但读书笔记不一样,只要有一点空闲就可以简单地重读一遍,带来新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