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芝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宾",“英蓉"一词代指荷花最初源于屈原的这篇《高骚》。
自古以来歌颂荷花的文学作品甚多,无数诗词里用“芙蓉"一词指代荷花,如南北朝道衡的“珠桂浮明月,莲座吐美蓉”,唐代李商隐的“风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宋代欧阳修的“七月芙蓉生翠水。明霞拂脸新妆媚"。
人们喜爱荷花,也赋子其精神。唐代大诗人李白一句“清水出美蓉,天然去雕饰”歌颂了莲的朴素天然,宋代文人周救顾一篇《爱莲说》更是奠定了莲的文化地位,“出淤泥而不染,i清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衰玩也"赋予了莲高清坚韧纯净清廉的精神品格和文化蓬意。长久的文化铺垫使得荷花与“美蓉"两者连接紧密并深入人心。
但“美蓉”一定代指荷花吗?当然不是。事实上“芙蓉”是是个指代不明的模糊概念,其实并不是专指一种花。古人将花罐多重、辐射对称的花都称为芙蓉。除了广为人知的荷花之外,还有牡丹、辛夷、木莫蓉甚至器票都被称为“美器",如唐代王维"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鞍"一句中写的其实是辛夷;清代黄自珍“不枉人呼莲幕客,碧纱翻护阿芙蓉"一句中写的其实是罂粟。而现代植物学里也还有特征相似的植物名称与“笑蓉”。相关,如美蓉菊、芙蓉葵等。
虽然“美蓉"指代的花并不唯一,但在先秦至唐代期间,文学作品中“美蓉"多指荷花,这一点毋庸置疑。至唐代时,木芙蓉在诗词中出现的次数增多,有不少诗人也用“芙蓉”指代木英蓉,但多数会在诗句中交代区别,或日"木美兽”而非“芙蓉”。如柳宗元的新亭俯朱橙,离木开英蓉"、徐铉的“怜君庭下木美蓉,袅最纤枝淡淡红"
宋人则不这么讲究了,许多文人直接将木芙蓉称之为“芙蓉”或"笑蓉花"。陈与义的《芙蓉》,诗中的“芙蓉墙外垂垂发,九月凭栏未怯风"、文同《和吴龙图韵五首·二色美蓉》一诗中的“蜀国美著名二色,重阳前后始盈枝"便是直接将木芙蓉唤作"芙蓉"。宋以后,人们更常常直接将木美蓉写作“美蓉",不再刻意区分了,如明代郑离的“绿岸芙蓉花,花粹叶逾翠"、清代纳兰性德的“谁怜辛苦东阳瘦,也为春懦,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处浓",都没有再交代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