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院校库
图标
热门排行

列出读书清单→在书店确认→购买

2021-03-04 01:44:15

遵循这样的步骤入手书籍,就不得不意识到自己“为什么要读这本书”了。通过在清单上书写这一动作,可以确认自己此次读书的目的。比如购买小说或纪实作品时会考虑是为了享受故事、玩味文章、沉浸在作品的气氛中、了解本书的作家还是为了分析最近一段时间的文学走向;比如购买商业书籍时,则会考虑是为了要以后运用到工作或者兴趣爱好中、方便传授给他人、提高自身涵养还是为了能够立即付诸实践。

像这样带着理由去读书的意识,也会影响阅读速度。如果是上司指示你去读的一本书,那么大致地浏览下、了解大体内容,只要能回复“我读过了”就足够了。相反,如果一本书可以解决自己一直在烦恼的问题,或是它的主题让自己非常感兴趣,那么就可以多花点时间,踏踏实实地阅读了。

所谓读书的动机或目的性,就好比照片的“焦点”。即使拍摄同样的场景,聚焦于面前的花朵和聚焦于远处的建筑,得到的效果完全不同。读书也一样,抱着不同的目的阅读同一本书,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通过记录掌握选书主动权

制作购书清单的第二个理由就是,它能帮自己找到真正想读的书。

仔细想想,我们之所以会买些根本不读的书,根本原因就是冲动购买。总是想着“这本书或许有用”“这方面的知识一定要有啊”,不知不觉就拿起书走向了收银台。

这个时候不应该过于冲动,要仔细确认“我是不是真的想读”。特别是对待畅销书的时候,更应该问问自己为什么非读这本书不可。可是,如果毫无计划地站在书店的书架前,很容易就会失去判断力,无法冷静选购。

为了能够更有主动性地选择书籍,重要的是事前一定要做好计划。即使是确认过目标书籍后决定不买,而是带走了放在旁边的某本书,也比一开始就没有目的性地购买好多了。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购书清单并不只是单纯的“购物备忘录”,而是为了促进主观购书的矫正装置。

列购书清单还有另外一个好处,那就是在不断列表的同时可以看清自己真正的读书需求。不管是谁都做过这样的事:早上看到报纸上的广告里有感兴趣的书,就会把书名记下来,晚上下班的时候顺便买回家;但是他们没有重视看电视时引起自己兴趣的话题、网络上有趣的研究课题、书上建议读者深入了解的学说,看过没多久就忘了

“想读读关于日本酒的小论文。”“不知道有没有深海生物的图册。”如果这个人物有评论性传记的话,我想看看。”其实这样的想法,更应该一个不剩地收集起来。而这就是第一章提到的第一种笔记方法——随想笔记。

看历史电视剧的时候就随时把感兴趣的登场人物写下来,听广播的时候马上记下现场报道的地名,把感兴趣的一切都记下来,就能在随想笔记上积累不少内容。几天后再去书店看看相应的书架,或者直接在网上找相关的书籍,说不定就能发现真正想读的书(见图2-1)。

并不是只有在书店的书架之间漫无目的地浏览,才能与想读的书来一场命中注定的邂逅。平时要多注意寻找与书相关的信息,这样很有必要。只有从日常生活中取材,才能列出反映自己真正需求的购书清单。拿着这样一份清单去书店,要做的事情就会一目了然。

首先,找到清单里列的那些书。其次,看到实物后判断要不要购买。最后,排除掉对于现在的自己来说不需要、没必要读的书,只选择自己真正想读、有必要读的书购买。

如果让我不看清单就去书店选书的话,我推荐选择历史或者西方思想等学术性较强的书。这种类型的书不会让人产生“一定要买”的冲动,可以冷静购买。

如果把买书模式分为两种,那么一种是利用充足的时间浏览书架上的图书,一种是在下班途中按照清单指名购买。与其被书的腰封和广告吸引,一时冲动买下不一定会读的书,不如经过沉着冷静的自主思考,主观地选择图书,这样更能在读书时获得满足感。

通过列购书清单、做随想笔记这样的事前准备,我们就可以在书店里彻彻底底地掌握主动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