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院校库
图标
热门排行

02做好这两点,事半功倍养成孩子独立性建立规则意识,为高效亲子互动打下基础

2020-07-18 08:22:41

小到游戏规则,大到社会规范,人类在文明发展的进程中,为了维持效率与安全,给“打交道”设立了各种大大小小的约束,而了解、尊重以及恰当地改良这些规则,则是个体规则意识的重要体现

新西兰的毛利人一直是人类学家研究的重要族群,关于他们对规则的尊重和利用,有一项知名的研究成果。

在毛利人的族群中,有一种独特的文化:如果有人直接找你要食物,你是不能拒绝的。这种规则的存在其实不难理解:它保障了族群整体的生存,使每个人都不至于在自己可支配的资源极度匮乏时被迫饿死。这是一种比较原始但很有人凊味儿的社会保障制度。但有个人很有心机地利用了这个规则:他专门去找毛利渔民要鱼吃,而且每次都要很多。一来二去,渔民们自然就心生厌烦,很是不满,但“规矩就是规矩”,大家都不好说什么,也没人敢违背祖先们订立并遵从的社会规范,所以这个人每次要鱼的时候,大家虽然非常不满,但还是会给他。最终这个贪得无厌的人彻底激怒了毛利渔民,渔民们虽然没有拒绝他的请求,但也做出了自己的决定:联手把这个要鱼的人给打死了

毛利渔民宁可把人打死,也不愿意直接拒绝他要鱼的请求。这在很多人看来或许很匪夷所思,但这背后的规则意识却是容易理解的。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能不能在社会交互中了解规则、尊重规则甚至管理规则,都直接影响一个人在社会中的生活。我们形容一个人“不靠谱”,这个所谓的“谱”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规则。“不按套路岀牌”的情况有两种,一种属于“创意创新”,这是积极的;还有一种属于“不遵守游戏规则”,那往往就比较招人讨厌了。

给大人立规矩,可以通过立法、执法的方式,但是给孩子立规矩,却要另有套与大人截然不同的操作手段。我们可以结合一个具体的设立规则的场景来加以分析。

手机屏幕越来越大,平板电脑越来越流行,面向低龄人群的视频产品越来越丰富,手机流量收费越来越低,无线网络越来越普及,这些都让新时代的孩子有了一个新习惯:一边吃饭一边看动画片。也许一边吃饭一边看视频是新时代的饮食习惯,不存在好坏对错之分,但对很多家庭来说,这个习惯已经影响了孩子“好好吃饭”这一更基础的需求,所以这的确是件值得拿来立规矩的事儿

因为我家吃饭的时候没人在饭桌上玩手机,所以我儿子从来都不会“拿动画片下饭”,直到2016年的国庆节假期,我们一家三口去庐山度了个假,结果破功了。

原因很简单,那次同去庐山的都是我大学时代的同学,大家如今早己各自在大江南北成家立业。吃饭的时候各家孩子坐在一起,几个妈妈统一“伺候”着,但片祥和的景象中却有一个在我看来稍微有些刺眼的佐餐玩意儿:一台平板电脑。这是一个播放着《小猪佩奇》《托马斯和他的朋友们》《汪汪队立大功》等热门动画片的神奇7寸屏幕,它让每个孩子都目不转睛地盯着,同时歪歪地噘着嘴,迎着妈妈送来的下一口饭

对彼时刚满两岁的我儿子来说,这算是实打实的“国庆七天乐”,21顿饭,顿顿边吃边看。假期结束一回家,奶奶做了一桌子好饭好菜,但孩子一上桌,就吵着要看动画片。奶奶很惊愕:“哪里学的毛病?这才出去一周,就有·网瘾’了?”

想找回孩子过去的好习惯,我们总得做点什么来重新设立“吃饭时不能看动画片”的规则。给孩子立规矩的解决方法很直接,就三步:解释、执行与坚持。

我们给孩子解释了很早之前大家就共同商定的规则内容,包括“吃饭的时候看动画片会影响大家好好吃饭”“你有专门看动画片的时间,不过并不是在吃饭前后”“如果你坚持要看电视,我们过了饭点儿是不会给你留饭的”等几个要素

随后的执行过程肯定伴随着号哭和泪水。我儿子在饭桌上拒绝吃饭,错过饭点儿后我们也限制了他的零食。这些都会打开他大哭的开关,但我们并不会愤怒也不会挖苦他,而是再次平静而耐心地跟他解释一遍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免费书享分更多搜索@雅书.)

幸运的是,我们只坚持了不到48个小时,我儿子就重新回到了吃饭不看动画片的正轨上,并且一直持续到今天。如今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我儿子可以获准在饭桌上看电视,那就是我们带他外岀吃饭,他提前吃完了的时候

这是一个典型的设立规则的情境,看上去简单,实际上却有着非常多的挑战需要应对,很多的细节需要处理。很多时候,家长说话不好使,爸妈往东孩子偏要往西,甚至有的孩子还动不动就撕东西、搞破坏…..其!实很多让爸妈糟心的事儿,有不少是可以通过和孩子共同建立规则来规避的

那么哪些事情需要给孩子建立规则?怎么建立规则最为有效?孩子多大就可以设立规则了?你需要知道如下三件事第一,设立规则时,孩子的真正需求是第一位的,你的需求不是第一位的。

有的家长很为自家孩子一些所谓的“不听话”行为而苦恼,比如在墙上乱涂乱画、撕书撕纸、兴奋时大叫大笑,再比如孩子玩儿玻璃球,弹得家里每个角落都能时不时扫出两个来

不少家长会说:“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你知不知道打扫卫生很累!”你为什么要搞破坏!”你这孩子怎么这么坐不住

但我想说的是:他是个孩子,而孩子就是这样的。20个月以上的孩子,才能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规则意识。在这之前,他们虽然能培养岀一些行为规律和简单偏好,但并没有什么规则与习惯的意识。只有在20个月之后,孩子有了自我意识与基本的共情能力,我们才能和他共同制订规则,才可以和他进行跟规则有关的有效沟通。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好奇心驱使了他们相当一部分的主动行为,所以会有乱涂乱画、撕纸撕书、乱扔东西等在家长看来“没规矩”的行为。这些行为的本质其实是孩子在练习如何与这个世界交互,他们在寻找自己能力的上限,而且在一般情况下,不管你干预不干预,这些“不守规矩”的行为都会慢慢消失,一去不返

很多时候,家长设立的那些规则不是为了成就孩子,而更多的是为了方便自己。养孩子很累,“省点劲儿”对众多宝爸宝妈都有十足的吸引力,所以才有了那么多一边看动画片一边吃饭的孩子,因为不看动画片的话,孩子真的很难坐得住但这时,你应该给孩子设立“我们都需要安静有序地就餐”的规则,而不是拿动画片和他做一个“交易”,比如像这样:“你如果乖乖吃饭,我就给你看动画片。”

以“省点劲儿”为初衷来设立规则,对孩子是不负责任的。每一条养育规则的设立,都应该以尊重孩子的需求、符合孩子的发展规律为基本前提。我建议,为了应对上述这些问题,你有必要采取的策略是:限制形式,不限制行为。孩子可以撕东西,别撕钱;孩子可以扔东西,别扔碗;孩子可以乱涂乱画,但只能在自己房间的墙上画;孩子可以大喊大叫,家长甚至可以陪他一起大喊大叫,但别在公共场合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