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院校库
图标
热门排行

我们为何在此?我们从何而来?

2021-01-19 04:12:24

我已经不记得第一次听到、看到并最终读完《时间简史》是什么时候。它最早的中文版于1992年发行那一年,欧洲共同体开始向欧洲联盟过渡,《北美自由贸易协议签订,香港下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雨,新推出的第二代《变形金刚动画片进入三维动画风格时代,艾萨克·阿西莫夫夫世。

作为一本讲述宇宙、时间与黑洞的科普著作,《时间简史》是当时高层次科普书籍奇缺的图书市场上一颗辉眼的超新星从这本书开始,那套以黑色为封面主调、以红白相间的腰封为识别标志的第一推动丛书,更是刮起了一场科普风暴,催生了一个阅读群落的出现。

作者剑桥大学教授斯蒂芬·霍金患有肌萎性侧索硬化症,近乎全身瘫痪,却展现了人类思想之无界与意志之坚强。如译者吴忠超所指出的,霍金认为自己一生最大的贡献正如本书副题“从大爆炸到黑洞”所示,在经典物理的框架下证明了黑洞和大爆炸奇点的不可避免性,指出黑洞会越变越大;而在量子物理的框架中提出黑洞会在辐射的过程中越变越小,温度逐渐升高直至以爆炸告终。他在书中再次强调了自己与罗杰·彭罗斯在1970年合作发表的那篇重要论文里的奇性定理:如果广义相对论是正确的,我们这个膨胀着的宇宙过去必须存在着一个大爆炸奇点,而这一奇点因量子效用而消失,整个宇宙即起源于此换言之,从经典广义相对论推论出的大爆炸宇宙理论是一个不完备的理论。因为它意味着,在大爆炸开始的奇点处,一切物理定律全部失效,无法告诉我们宇宙如何开始,并且在开始之前是如何的。空间是宇宙的存在实体,时间则是它的灵魂,而《时间简史》描绘的正是洪荒年代的壮丽图景,是关于有始有终的时间与无边无际的空间的绚烂景色。是谁定义了奇点?是谁划定了宇宙的边缘?难道真的是时间的甬道里那位看不见的吹奏者、第一推动力的主人,还是说时空本来就是没有边界的?它又是如何演化的?还有没有改变与结束的可能?

没有一个年轻人不曾痴迷于这些问题,没有一种追寻终极意义的思想能够绕过这些问题,也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不曾试图表达过这些问题。宋代名儒陆九渊在十几岁时便意气风发地写下:“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将我们头上灿烂的星空与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律并称为“在这个世界上能深深地撼着我们心灵的两样东西”的哲人康德,在东普兽士的偏僻乡村做了五年家庭教师后,在31岁时匿名出版了《自然通史和天体论》一书,它有一个更为牛气的副标题一根据牛顿定理试论整个宇宙的结构及其力学起源。在书中,年轻的康德比拉普拉斯还早四十年提出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甚至说出一句少年心气不可方物的名言:“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黑格尔在将绝对精神视为宇宙本原时也说道:“精神的伟大和力量是不可低估和小视的,那隐蔽着的宇宙本质并没有力量足以抗拒求知的勇气”而1999年的雷光夏在《脸颊贴紧月球》里唱道:“我仿佛在期待这样的情况/看见人类文明一点一点地崩毁/在时间轻蔑的流动里/极远变得极近,极大变得极微。”时间与空间的极限宇宙的起源,存在的意义与狂欢的终结,人类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这里都是没有边际的。那些词语闪烁着危险而迷人的金属光泽,令每一个自觉渺小的人心动不已。大概这也是为什么《时间简史》可以在全球售出超过2500万本、中文版可以再版21次而畅销不衰的原因—它是如此接近我们渴望了解的那个秘密,我们最深切的愿望。如果说第一版的《时间简史》令我们得以从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中拾起头来看一眼浩瀚星空,那么每一次再版的《时间简史》都是对梦想和存在的一次温习。只要谜底还没有最终揭开,这本书就不会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它反复提醒我们的,不仅仅是第一推动的谜题,更是对未知、对科学、对自身的反省与思考,敬畏与前行。

十五年过去了,如今我们可以更客观、更冷静地评价这本著作。曾有人认为,霍金对理论物理的贡献仅局限于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基础理论应用于宇宙学而本身并没有推动基础理论的发展,因此霍金在理论物理学思想史上的地位并无法与狄拉克、薛定谔、玻尔、泡利、海森堡、施温格、格拉肖等量子力学的创立者及量子场论的建设者相提并论,只能说他是爱因斯坦之后对公众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甚至与写出几大本厚重却有趣至极的《物理学讲义》的费曼相比也略为逊色。不可否认,金在书里有时候会用肯定的口吻让自己的理论倾向看起来如同是“我们物理学家认为”式的物理学界普遍接受的看法,书中的一些观点或论据也需要修改,如霍金本人便曾修正自己的理论,认为裸奇点有可能存在、信息不会在黑洞消失、宇宙的膨胀在长期变缓之后再次加速。但是,正因为在那么多年后我们终于发现这是一本不完美的书,恰恰说明了这本书在中国科普历史上的地位:在信息缺乏的年代,是它让我们在如饥似渴、囫囵吞枣甚至不求甚解的阅读中开始关注和思考广的宇宙中渺小的自我,却又在“我思故我在”式的思辨中感悟到思想的尊严与想象力的伟大。而虽然霍金通过合并量子论与广义相对论建立能以最简洁的方式解释空间中任何物理现象的大一统理论这一尝试并未成功,但是书中从种种理论一路生发衍化出百川入海般的万理归一,那种简单到极致的逻辑结构的美感才最有撼人的力量。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当我评价一个理论时,我问我自己,假如我是上帝,我会以那种方式造宇宙吗?”那种简洁的美,就连上帝也不忍心放过。

地球以它独有的方式缓慢转动。要等到多年以后回头去看,才能了解那些大小事件背后的玄机是如何隐忍潜伏伺机迸发,它们交错缠绕,影响着这颗星球上60亿高级灵长类生物的生死悲欢。那时得意的,今日或已失势;今日所有,或与过去渊源难解。这就是时间与逻辑一起,给人类出的谜题。越来越多的国家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变得更小、更快、更难以把握。香港的降雨量记录终于a,,在2006年被打破,而在此之前整整一个月霍金在香港科技大学发表了题为《宇宙的起源》的演讲。2007年,我在书店里读到《我,阿西莫夫》对科幻、对宇宙、对想象力的致敬;这时,《变形金刚》正在上映,铺天盖地的都是追忆与怀念。

我们的回忆一再积累,在下一个似曾相识的路口爆发生活就是这样,历史就是这样,时间就是这样那些已经流逝了的时间其实并没有真正消失,它们漫游在宇宙的某处,像滚雪球一样凝聚,像流量一样在下一刻与猝不及防的你擦身而过。坦然接受世界和生命对此时、此刻、此地、此生、此在的作为个体的人类来说,就是两个汇集于当下的光锥,我们只需要也只能够关注和留意到那些由此伸展的过去与现在的世界,其他的,只有交给那位看不见的吹奏者。但如果不探究不追问那些看似遥远的问题,又如何能够窥见万物演化的规则?如何定义所谓合理性?如何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中找寻方向?我们无从猜测世界尽头的样貌,就像我们还不能够确认宇宙初始的混沌是怎么样的情景。也许在那里真的有一个冷酷仙境的所在,满是无尽的黑暗、虚空和沉默。你当然会怀疑它存在的意义,怀疑它是否真的存在,但是当你翻开这样一本书,无数的推理与证明摆在面前,放眼望见世世代代的人们是如何上下求索,追寻真理的踪迹,整个世界就像退潮的海滩,身边的光影、纸笔、空气都隐没无形,只有那个尽头是真实的。就像爱因斯坦所说:“宇宙中最不可理解的就是宇宙可以被理解。”

玻尔的学生惠勒在《宇宙逍遥》中提出“是否宇宙必须保证能够在将要存在的时间内,在某一个地方产生出观察来,它本身才能够存在?”观察成了造物和本体,观察者成了创世者和救世主,这是一件多么奇妙而美好的事情。霍金在演讲的最后说道:“我们正接近回答这古老的问题:我们为何在此我们从何而来?”而正因对这个问题的追问、思考、探究,不管我们为何而在,从何而来,我们和宇宙一起,在此间此刻,存在着。